整合﹒活形﹒拓展:建设古韵熏陶特色校园文化策略探析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第6期(下)   作者:祝俊
[导读] 文化是一种动力、一种情怀、一种希望、一种生活

        祝俊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教育局
        摘要:文化是一种动力、一种情怀、一种希望、一种生活,是一所学校价值观念的凝聚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因此,整合地方特色资源,培育特色校园文化无疑能培养师生对优秀地域文化的情感和自觉传承优秀地域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植学生乡土情结。基于此,本文就当时背景下如何整合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建设古韵熏陶特色校园文化的策略进行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来实施:一是整合多样资源,营造以“古韵熏陶”为载体的校园特色文化氛围;二是整合多元课程,研发以“古韵熏陶”为载体的校本课程;三是活化多彩形式,开展以“古韵熏陶”为载体的社团建设;四是拓展多维渠道,开发以“古韵熏陶”为载体的本土德育活动。以此,真正使学校和谐的特色校园文化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根植学生乡土情感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特色资源   古韵熏陶   特色校园文化  策略  探析

        众所周知,学校文化是指一个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教师和学生的主体精神的承载物,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晓庄不是别的,只是一个‘人园’,和花园有相似的意义。我们愿意在这里的人都能各得其所,现出各人本来之美,以构成晓庄之美。”不言而喻,培育和谐的校园文化应积极激发师生的热情,结合学校的特色,挖掘深受学生喜欢的特色资源,从而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中增其智、乐其心,促进身心的建康和谐发展。每个地方都有其特色的资源,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它们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如果把这些学生熟悉的特色资源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无疑将会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笔者曾经工作过多年的嘉善三中,地处美丽的西塘,绵延千年的古镇传统文化是江南文化的一个缩影,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滋养着厚重的水乡文化。作为西塘文化集聚地的嘉善三中理应承载起传承乡土文化的重任,基于此,我们确定了古韵熏陶特色校园文化。陶行知先生反复强调“社会即学校”、“ 教育是教人化人”。言外之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应整合地方特色资源,挖掘教育人的因子,进行传承、重构,着力点是营造浓厚的校内和校外特色文化氛围,充实完善校园文化古韵特色活动,抓实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以及建设凸显古韵特色的文化社团。
        一、整合多样资源,营造以“古韵熏陶”为载体的校园特色文化氛围
        “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物质文化是无声的教育载体,是学校文化的外显形态。作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学校将努力构建高品位的特色文化。校园环境规划、设计要尽可能与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相融合,彰显以人为本、环境育人的特色,给莘莘学子提供了一个求学问知调谐心情的理想场所。
        1.挖掘古韵文化元素,推进校内“四大宣传阵地”动态化管理  
        古韵熏陶校园化首要的是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好橱窗、班牌设计和墙壁版画等载体营造出浓厚的“知古韵、感古韵、爱古韵”的氛围,增强古韵熏陶特色校园文化对全体师生的感染力。相继开辟了古韵熏陶艺术特色文化长廊,选取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艺术文化节开展古韵熏陶活动如汉服节活动,做成专版,并定期更新内容。班牌制作以宣传西塘古韵文化介绍为模板,让西塘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以班牌的形式走近学生,走进班级。落实美术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我心中的西塘古韵”主题绘画活动,选择优秀的作品制作成版画,张贴在学校楼梯等醒目位置。同时,在每天中午大课间时间,通过学校校园广播滚动播放反映西塘特色的歌曲。通过这些举措,营造出了浓厚的古韵熏陶特色教育氛围,激发着学生了解西塘古韵、感受西塘古韵的兴趣,根植学生乡土情结。
        2.拓宽校外资源空间,拓展特色校外古韵熏陶社区、家庭“两大宣传渠道”
        古韵熏陶特色教育应以校为本,但不能以校为线,应拓展校外活动的空间。因此,我们将通过印发告家长书、学校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家访以及和社区一起,通过举办以古韵熏陶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内容的文化活动让西塘悠悠古韵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营造古韵熏陶校外宣传的良好环境。
        二、整合多元课程,研发以“古韵熏陶”为载体的校本课程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纲要》明确提出各地应充分发挥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的优势资源,加强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建设。因此,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自身区域内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规划校本课程顶层设计,开发出深受学生喜欢的校本课程,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对于转变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对于彰显学校办学特色都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1.整合其他艺术课程。学校专门收集了西塘特色资源,编制了《嘉善三中乡土教材》,确定版画、剪纸分别落实到各个不同年级,让学校里的每位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另外通过手工课制作各种劳动工具、让学生开展围绕古韵熏陶的主题绘画创作、舞蹈表演等,让古老的西塘特色乡土文化绽放出别样的风彩。
        2.整合其他非艺术课程。将其和语文学科进行衔接,专门从文学的角度具体分析和感受西塘传统乡土文化的特点,既增进了对西塘传统乡土文化的了解,同时又赋予西塘传统乡土文化时代气息和新的生命力。

再通过作文课围绕“我与西塘古韵”,让学生写一写了解、学习西塘古韵或者参与实践活动的感受,将对西塘古韵的认识内化为情感,并提升对西塘古韵的认识。
        3.建立古韵熏陶创作小组。建立校级古韵熏陶创作小组,保证活动时间,力争活动开展有序;经常定期邀请版画、剪纸传承人来校献艺、讲座,不断深入研究活动;同时还查阅了大量的有关嘉善以及吴文化的人文、地理、历史等相关背景资料,在广泛采风的基础上增进对古韵熏陶文化内涵的了解。如学校开展的版画校本课程《西塘版画剪辑》按照“背景介绍、教材说明、版画的知识、版画传承人的介绍、图片资料、基本作品、实践与体验、版画欣赏。”等体系编排成册,根据版画难易程度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三、活化多彩形式,开展以“古韵熏陶”为载体的特色社团
        社团以其活动内容丰富、自由度大、灵活性强的独特魅力在校园异军突起,成为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要通过活化多彩的社团形式,将西塘古文化、古建筑资源等运用到学校教育教学中,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进行传承和发扬,让孩子的童年时代在古韵的熏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家乡的魅力,以此产生爱我家乡、爱古文化的人文情怀。
        1.“古韵熏陶艺术团”建设,活化古韵的多彩。学校专门成立了古韵熏陶社团,通过体艺“2+1”活动,由美术、劳技老师进行专门训练,要求每学期出一些精品的如版画、剪纸和陶艺节目,能代表学校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活动,如参加局组织的“小杜鹃”评比、西塘文化艺术节等各项活动,以此来提高古韵熏陶的知名度,提升学校的品位。再比如开展了古韵艺星才艺社团成果展,组织班级编排节目,节目的内容必须以“古韵”为主题,各班编排了具有浓浓乡情的节目,有情景剧《我带外婆游西塘》,结合民间游戏的舞蹈《跳花筋》,有以家乡特产的为内容的舞蹈《冰糖葫芦》《鱼儿乐》,更有家长一起合作的《水乡时装秀》,个个节目融入了学生们的智慧,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2.“古韵熏陶寻访团”建设,体验古韵的多彩。古镇散落着丰富的特色文化,需要学生亲身体验。为此,我们带领学生相继开展了“请进来、走出去”等活动,看一看西塘古建筑,将一些文化传承人请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对话交流;带领学生走进农村,走到社区,置身于西塘古韵诞生的土壤,开展“收集西塘古韵”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实践中学习西塘古韵如版画、剪纸和陶艺,真切的体验原汁原味的西塘古韵的魅力。
        四、拓展多维渠道,开发以“古韵熏陶”为载体的本土德育活动
        德育工作需追求教育的实效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开展怎样的德育活动,才能提高德育实效,这是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基于此,笔者认为,应通过深入挖掘丰富的本土文化元素,包括一般的风俗习惯、工艺技艺、名人志士、风景名胜等,传递优秀本土文化内涵。
        1.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可有效利用活动课、黑板报、学校电视台、画廊专栏等课堂教育和宣传阵地,通过对著名传承人的介绍、知名人士对西塘古韵的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虽然是乡村学校,但嘉善三中的少先队活动已经在县里拥有很好的知名度。
        2.与学校艺术节活动相结合。学校每年举办古韵熏陶艺术文化节,通过艺术节来展示已经取得的成果,在每年的学校艺术节都要安排一个必选节目,那就是每班出一期有质量的古韵创作作品集。再通过每年一次的校园“十佳”版画、剪纸和陶艺作品的评选,在学生中形成知西塘古韵、学西塘古韵的氛围,使得人人知道西塘古韵、人人会说西塘古韵,培养全校师生对优秀民间文化的情感和自觉传承优秀民间文化的意识,并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培养一批小西塘古韵传承人,使西塘古韵文化的发展后继有人。
        3. 与专题德育教育活动相结合。挖掘西塘古韵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开展以“学习古韵内涵,争做文明学生”为主题的系列专题德育活动。做到活动有方案,围绕主题开展好六个一活动:一次主题班会、一次主题演讲、一次学生征文、一次主题绘画书法活动、一次主题黑板报、一次校园广播宣传。通过专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升古韵教育的影响力,引导学生在学习古韵、了解古韵的过程中体会古韵的德育功能,丰富古韵教育的内涵。
        我国学者孙孔懿曾指出,“特色是特别出色之所在,含有独出于众之意”,并“体现着事物本身的价值,即内在价值”。学校是有生命力的地方,特色学校的生命力根植于学校的特色文化。“生活即教育”、“教学做要合一”。 社会在进步,校园文化在发展。在培育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优势和风格,并在研究、考证的基础上挖掘当地适合开发的民间特色资源、优良传统,进而通过建设校园文化的形式,形成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从而,真正使学校和谐的校园文化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根植学生乡土情感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郭爱斌,《甘肃教育》,2016年
        【2】《小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初探》,熊玉虎,《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年
        【3】《特色文化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提升策略研究》,罗祖锋,《考试周刊》,2019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