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残疾学生"送教上门"康复训练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第6期(下)   作者:郑直龙
[导读] 残障儿童的学习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关注

        郑直龙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 441600
        摘要:残障儿童的学习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关注,身心的缺陷给他们生活带来巨大挑战,也使入校学习成为遥不可及的事,可以说先天不足剥夺了他们应有的受教育权。送教上门这种方式给特殊教育的发展,为残疾青少年儿童提供了人性化服务,帮助他们搭建认识世界的平台。针对需要备受照顾的受教育群体,教育者需要有更专业的知识技能,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的善意。本文针对残疾学生,对“送教上门”康复训练活动的有效性作探讨。
        关键词: 残疾学生 送教上门 康复训练
        
        引言:送教上门填补了残疾学生的学习需求的空缺,而康复训练与文化教学需要一定的磨合期,将其中暴露出来的不完善的部分整合好。为保障残疾学生的基本权益,培养高素质康复训练的师资队伍十分重要,具体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和专家不断探索。
        一、丰富送教内容,提升康复训练有效性
        残疾青少年儿童是一个小众群体,由此而生的送教上门课程也正处在起步阶段。受教育者的特殊性决定其在学习方面有特殊要求,残疾的程度、存在问题的部位都是教学内容的制定依据,因此送教上门不可能仅是文化课教学,还应该包括医疗服务和康复训练,甚至心理咨询服务,保证残疾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继续生活。
        例如,存在肢体、行动障碍的学生,教师可以增设适当的运动课程,防止长期卧床下的肌肉萎缩,保证在现有状态下学生达到最佳的状态。如果学生有康复的可能,则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康复训练上,以长远角度,从学生实际身体状况出发,为学生制定短期、长期的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克服身体上的缺陷,培养良好的心境。对于有交流障碍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增加表达方式的教学,除手语外,也应该多帮助其进行唇部、脸部肌肉练习,让他们不仅能与残疾人士交流,也能够看懂正常人的说话内容。感官的缺失并不会给学生心里蒙尘,因此教师也应该用文字去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触摸等方式教育学生学习文字,增加残疾学生的表达方式。教学内容的丰富也包括教学场所的拓展,身体缺陷并不意味着这类学生要像“玻璃娃娃”一样被保护,适当让学生走出家门,呼吸新鲜空气,拥抱多彩的世界,学生的心境也会发生变化。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提升康复训练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优化师资力量,保障康复训练权威性
        残疾学生身体、心理与正常学生相比都更加脆弱,从小生长在被严格保护的环境下,也会让他们产生一些交流障碍。因此,送教上门的教师不能只是学校的普通教师,还应该进一步优化师资力量,保障康复训练达到应有的水准。
        各地需要着力打造专业化的送教师资队伍,集普通教育与特殊培训于一体,结合送教服务的反馈不断改进。例如,有些学生在初次接触陌生人时会极力封闭自己,不与教师讲话,此时不应该态度强硬,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学生出现这样状况的原因,明确心理因素带来的躯体化症状是否对学生身体带来了进一步的伤害。共情能力和理解力是送教上门教师的必备技能,知晓存在问题的根源,才能够对症下药,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

因此,需要结合社会力量对师资队伍进行培训,按照残疾的不同类别培养专攻教师,这些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文学素养和一定的心理辅导能力,同时应懂得残疾学生对应症状的处理办法,提供专业化服务。也可以定期开展讲座等交流活动,每位残疾学生表现出的症状都不会完全一样,此时经验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师之间相互沟通,分享在教学时遇到的极端问题以及有效处理方法,带动整个送教群体的能力提升。另外,可以请学生家长和症状较轻的学生帮忙,了解相应家庭和学生的内心想法,明确家庭想要得到哪些帮助,有了具体的目标,教师也能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技能。
        三、提供科学助力,提高康复训练实施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国家医疗水平也迅速上升,许多以往看来的疑难杂症到现在看都是“小菜一碟”,这也意味着,残疾学生并不会永远残疾,如果症状不十分严重,借助科技手段,是有可能得到减轻甚至完全恢复的。教育本身是一个严谨的过程,送教上门服务类似“一对一”辅导,学生体验到的不是课堂氛围,这对他们的心灵成长是一种缺失。因此,送教服务更应该提升精准度,借助科技力量填补学生的身心空缺。
        对于极严重残疾学生的教育,需要争取到医疗机构的参与,让专业的医生从专业角度提出训练计划。例如脑瘫引起的肢体障碍,如果缺乏指导,可能会对残疾儿童造成二次伤害。训练计划的制定也需要有科学依据,首先学生需要到正规医院接受检查,明确身体的残疾程度、恢复的几率以及生活中的注意事项,避免因病因不明确而耽误治疗。心理问题也应该纳入到检查中,用专业的数据代替表面判断,掌握学生的最准确状况。结合医生的建议,教师可以为学生量身制定学习计划。其次,教师应该聆听社会声音与家长反馈,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摸清学生的心理防线,保证在教学过程中不伤害到学生,把握教学的“度”。最后,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科技手段,带领学生看看这丰富多彩的世界,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让科技发挥应有的作用,给残疾儿童内心带来光彩。
        结语: 综上所述,在特殊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前提下,要做到从残疾学生角度出发,结合送教上门服务实施康复训练,还需要社会各界连同送教师资队伍共同努力,认清当前教育存在的弊端,不断完善训练措施,保证康复训练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石润泽,兰继军.特殊教育送教上门工作中的心理服务研究[J].昆明学院学报,2020,42(2):63-66.
        [2]送教上门,让教育公平在西府遍地开花--宝鸡市为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纪实[J].西部教育研究(陕西),2020(1):17-19.
        [3]陈青云.送教上门,打通实现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江苏省南通市送教上门工作的实践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2020(21):13-14.
        [4]向松柏,冯惠敏,吴谦梅.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的困境与优化路径——基于西南地区522名残疾学生家长的调查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21(2):26-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