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的习作指导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第6期(下)   作者:野冰清
[导读] 多少年来,小学低年级升为高年级的语文衔接过渡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语文教师

        野冰清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十三小学  
        多少年来,小学低年级升为高年级的语文衔接过渡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语文教师,尤其在习作教学上,由简单的一段话(看图连话)到一篇优美的作文,这个问题的表现更为突出。尽管教师为此花费了很多精力,却收效甚微。学生们的习作普遍在看空洞无物,言不由衷,更有抄袭雷同的现象,为此,我总结了近几年教学的经验:结合学生在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和生活阅历,审美情操等方面的现状,大胆运用了习作教学中的启发——模仿——创作,这个三阶段的教学,认为大有所益(收获满满)。
        启发学生模仿,是衔接过渡中习作教学的重要环节。孩子们有模仿的天性,模仿也是他们求知成长中的必由之路。纵观世界上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们的成功也都是在观摩、借鉴、继承中得以创造发展的。因此,启发学生模仿,是习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要摒弃的是简单的搬用和复制。大文学家托尔斯泰曾痛下针砭地指出:“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所以说模仿不仅是最初形式,也是创作的第一步,换句话说,模仿的本身就是创造,但要抛弃机械性的模仿,启发学生在模仿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而课文其实就是模仿的例子,是效法习作的榜样,选择合适的一篇课文,既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兴趣,又能使学生尝到甜头与乐趣。是衔接过渡的模仿中的重要一环,是创作的初始阶段。
        课文《白鹅》,我曾在课文教学中,做过这方面的尝试——创造性的模仿,效果很好。首先在读懂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讲述白鹅的性格特点,课文的中心句——架子十足,十分高傲。又依次分写了姿态——高傲,叫声——高傲,步态、吃相更在表现白鹅的高傲,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后,我就进行了模仿,创造的练习,先拿出了小雏鸡的挂图,又放了一段小雏鸡活动的截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文字……开始大家议论纷杂,一会儿课堂气氛安静下来,大家都投入了认真的写作中,真有写的不错的同学,“我喜欢的小雏鸡”这是一只非常漂亮、可爱、胆小的小雏鸡,黄色绒毛中掺杂了点点的黑色小鸡,远望就像一只黄黑交错的小圆球,在院子里活泼地滚动着,毛绒的头部,点缀了两个小黑豆似的眼睛,亮晶晶的,嫩黄色小尖嘴,嘴的靠上两侧有着不起眼的小鼻孔。

身体的两侧隐形着一对小翅膀,他不动时很难让人发现,两根细细地小黄腿有着像手掌一样的小脚丫,它的外表是非常找人喜爱的,但是它又非常的活泼、胆小,当它独自在院子里散步时,活泼的天性显露出来,东走走西看看,尖嘴不停地在地上寻找着食物,但听到一点动静、一片树叶的飘落,行人的脚步,它就像受了惊吓的似的,张开隐形的翅膀,四处逃窜……最逗人发笑的是它啄食食物,发现食物后,它不会立刻吃掉,而是咕咕的叫着,围着食物转圈。一会儿另外几只小雏鸡闻声奔来,这时这群小雏鸡才开始品尝起来……孩子们的习作,模仿能力很强,而且又有创造性。把观察到的情景想象的内容融合在习作中,生动、活泼、有趣。
        在模仿范文的练习之后——学生创作了自己的习作之神,由此受到了巨大的鼓舞,于是,在模仿的基础上,我又进一步指导学生运用发散性的思维来写作。我们知道,无论什么形式,只要是好的作品都是美的,不管是形式美,还是意境美,都富有哲理性的启示,它都能够通过一两个鲜明的形象,唤起人们的联想,启发读者在欣赏中展现无数的生动画面和创作意境。为此,我指导学生对一幅画、一首歌、一段深刻的文字赏析和创作。于是,在他们的笔下流淌出一个个生动活泼地画意,浅浅的欢悦、淡淡的哀愁、殷殷的期待、拳拳的深情,如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不拘一格,大胆创作,这样美的诗怎么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进行再创作呢?唐诗是祖国语言文化中一朵瑰丽的奇葩。我在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再创造的发散性思维的练习,收获满满。首先在讲读这首诗时,我先配乐古筝曲“阳关三叠”来范读,随后我请学生闭着眼,用心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一起送别孟浩然吧!我又依次解释分析四句诗,课堂练习:请同学根据画的内容构思一段文字或一幅画,学生竟然把每句话都能描绘出一幅幅生动情景的画面。“烟花三月下扬州”长江水欢快地流淌着,岸边团团簇簇的鲜花,五颜六色,争奇斗艳,江中一只小船扬着被风儿鼓起的白帆缓缓地行驶着……
        有些同学用这首诗改写为抒情散文,尽管这些画及文字自然带着稚嫩的缺陷,但他们毕竟迈出了第一步,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模仿、复制,已发展到再创造。
        从简单的复制中走了出来,这就是超越。这种超越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调动了写作兴趣,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这就是我在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实践,初步解决了低年级向高年级衔接过渡的问题,这些粗浅的做法,也许会对和我一样有困扰的教师提供了解决之路,请大家商讨、指正。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