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佳红
萧山区高桥初级中学 311200
摘要: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贴近社会生活,促进自主发展,而贴近学生生活的其中一个好方法便是针对某些课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上课之前,布置学生相关前置性学习作业,收集整理与下一内容相配套的学习资源。本文以自己的教学经历和参加的教研活动为基础,阐述前置性学习作业设计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与反思。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前置性学习作业设计 课堂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浙江省历史与社会教研员牛学文认为,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历史与社会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本学科特性的必备人文品质和关键综合能力,主要由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社会实践等要素构成,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前置性作业的设置是生本课堂成功的关键要素。前置性作业是社会课堂教学的基础,是奠定课堂内容的提升,是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通过课题的研究,合理的前置性作业设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形成乐于探究的态度,从而全面实现社会教学目标。
二、前置性学习原则
1.着力课标和教材置“前”
课程标准是教与学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代言人,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前置性作业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体现课标思想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前置性作业时要以课标为“根”,以教材为“案例”。
2.践行“学为中心”的主题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注重角色转变,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前置性作业一定要服务于学习的主体——学生,关注学生,关注学情。根据不同学情设计前置性作业,才能“接地气”,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前奏。
3.运用“问题牵引”的思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前置性作业的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前精心预设的,也可以是课堂上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的完美蜕变,教师设置前置性问题时,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的认知在课堂中层层深入,步步突破难点,达成素养目标。
三、课堂教学实践
(一)要关注社会热点,指导现实世界
社会热点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引起人们普遍关注、议论较多而且比较流行集中的问题。我在执教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综合探究八《时间与纪年》这一课时之前,我把题目改成《过去那么远,好想去看看——以中日关系探究时间与纪年》,出示一位民国八年的爱国学生写给日本天皇的信。
尊敬的天皇先生
您好!
我是一名中国学生,写这封信是希望您能公正客观地看待山东半岛局势及中日两国关系。
日本自立国起,一直与中国保持着密切地交往。汉光武帝中元2年,汉光武帝赐以印绶。630年,日本开始派遣唐使来唐学习,646年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实现快速发展。唐朝后期,鉴真东渡弘法,对日本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但是从你们19世纪70年代开始入侵中国台湾和朝鲜,并于甲午年发动了甲午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置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如今,你们又要抢占我山东半岛,在此本人正告日本民族:日本民族不可能主宰中华民族的命运,这样的权利永远不会赋予日本民族。日本民族必须及早醒觉。
爱国学生
民国八年
请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初步了解表示时间的不同方法,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从古至今的历史沿革。在课前围绕中日两国关系,用年代尺来直观呈现中日友好往来的史实,有了前期的知识铺垫,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掌握表示时间的不同方法,课后完成一封给日本首相的信,探究设计出对未来中日关系的建议和愿景,学科素养之历史意识(历史理解、历史评判和历史认同)、综合思维(时空综合、古今综合和中外综合)、社会实践(公民意识、社会实践力和社会责任感)也得以落地,厚植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要心系家国天下,开发项目学习
新冠肺炎肆虐武汉,扩散各地;全民动员抗击疫情,支援湖北。在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期间,我布置了如下的历史与社会前置性作业,学生任选主题完成项目式学习,经班级初评后,将作品上传学校网站,由历史与社会学科组共同遴选优秀作品发布在学校微信公众号,展板展示,待疫情结束开学之际统一表彰。
1.你的父母长辈有没有在一线工作(医生、护士、警察等)的呢?你的身边有没有自告奋勇投入志愿者工作的长辈或者社区工作者呢?看着他们早出晚归,你想不想知道他们是怎么与新冠病毒“斗争”的?关注新闻,给以上人员写一段留言。查看有关疫情起因的资料,结合你的思考,写一封关于人类与自然、动物如何相处的倡议书(500字左右)。
2.以“崇尚科学、珍爱生命、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题,围绕我国全力防控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收集网络上或者身边的资料、新闻、故事、人物等,独立设计制作一份电子科普小报。围绕主题和事件收集材料、选择材料,并能对材料进行适当的整理和合理的加工,如条件不允许,也可采用手抄报的形式。
3.以“历史上的瘟疫”为线索,梳理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瘟疫的起因、造成的损失和政府的应对措施,以史为鉴,更好地指导现实,写不少于500字的学习成果;或以当地政府发言人(某一企业负责人等)的身份开一次模拟新闻发布会,或者为前线的医护工作者、志愿者加油打气,为我们的湖北、浙江加油,以3分钟内的短视频形式上交。
从挚爱的家国到远方的世界,学校历史与社会学科组同时也鼓励学生为全球战“疫”发声,一起加油,同学们心系家国,用手中的笔杆、奇趣的创意,展现责任与担当,本次前置性学习作业挖掘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德育元素和学科核心素养,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疫”路前行,前置性学习的作业成果线上花开,一路芬芳,学科核心素养扎实落地。
(三)要重视问题设置,引人启发思考
构建历史与社会高效课堂,必须重视前置性作业的问题性,包含一定的思维含量,不能片面追求趣味性,或问题的质量不高,使问题与教学脱离,为问题而创设问题。故教师要增强对教材的重新解读,重视问题的编排设置,启迪学生的深度思维。在浙江省“历史与社会教师90学时培训”班上,我上了这样一节示范课: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将班级研学旅行的地点选在杭州大运河周围,学生手执任务单,实地走访大运河,走上拱宸桥,了解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在第一展厅——分久必合,隋朝初兴,我提出两个设问:隋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隋朝建立后就实现全国统一了吗?根据书本,概括隋文帝统一全国的措施,展示《南北朝疆域图》和《隋朝疆域图》,结合书本内容说一说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
在第二展厅——百万民夫,运河始成,我又设置问题:隋炀帝为何要开凿大运河呢?结合教材和《隋朝水系图》,独立分析隋朝修建大运河的原因、自主学习隋大运河的基础知识。在学案中填出大运河开凿的时间、中心、端点、河段和沟通的水系。
在第三展厅——连接南北,功在千秋,出示若干史料,全班分角色扮演,探讨大运河的价值。
在第四展厅——暴虐炀帝,王朝覆灭,问题指向隋朝灭亡原因、秦朝与隋朝的比较和对隋炀帝的评价。
大运河于2014年申遗成功,同学们参观完四个展厅后,在最后的留言厅,说说应如何传承运河文化。
因为之前的实地走访,学生带着任务单,与大运河零距离接触,课堂上,不断的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科核心素养之历史意识(历史理解、历史评判和历史认同)落地,同时热爱家乡、国家认同、环境意识亦植根于学生心底。
(四)要整合乡土资源,关注地域特色
乡土资源是学生每天生活于其中的周围现实世界,学生对之了如指掌,其内容形象具体,各个事物特征或相互关系明白晓畅,并且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强。因为是学生自己生活周围的现实世界,再加上近年来大型考试试题本土化特色越来越明显,已成为中考命题的必然趋势。若条件允许,可走出校外,到革命纪念馆、良渚文化遗址、大运河周围,让书本的知识更鲜活、更生动形象、更具思维价值。
在上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综合探究六《来自家乡的报告》这一课前,我下发杭州的城市名片: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浙江的省会和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并产生了被称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萧山跨湖桥遗址更是出土了8000前的独木舟。
结合当下“五水共治”的大背景,请学生注意观察本地区特别是街道河流两岸的环境问题,并对本市的环境状况进行一次社会调查活动。
通过学生课前的亲身考察,把学生从热爱家乡的赤诚之心上升到到关心家乡环境建设上的高度,且操作起来经济简便易行,课堂俨然变成了《来自家乡的报告》的成果交流会,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实现了“情在乡土中激荡,韵在情怀中流淌”的愿景,促成了学科核心素养之空间感知(区域认知、人地观念)、综合思维等落地。
四、我的实践思考
1.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平时的备课活动中,教师们有时绞尽脑汁地搜集、编写素材,将答案直观呈现于课堂上时,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看和听,思维游离于课堂之外。事实上,引导学生去搜集运用相关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活跃了思维,增强了信心。因此,历史与社会的前置性作业设计要着眼学生、回归生活,体现“为有源头活水来”。
2.关于设计量与度的定位
前置性学习不仅仅是作业,它是生本理念的体现,是一种可行的实践方式,能够为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设计前置性作业时,牢牢把握作业设计依据这一出发点,把握目标达成这一落脚点,使设计的前置性作业更有方向,更有厚度,更有温度。教师精心设计要给学生留有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去体验、感悟、思考与实践,让学生的作业“活起来”,让课堂更鲜活。
3.学科价值的充分体现
前置性作业如何设计,学习的落脚点是要把“置”完成“有效”的学习目标。既从课堂角度出发,要发挥效果;又从学生角度入手,发挥启智效果;还从教师角度着手,发挥启用的效果。只有把课堂、学生、教师都调动起来,我们设计的作业才是成功的。教师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前置性学习作业,学生全身心参与完成前置性学习作业,师生脑袋里装着“干货”在相互期待中进入课堂,本学科核心素养悄然落地……
参考文献:
[1]牛学文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J].《基础教育课程》2016(05)
[2]候冰倩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前置性作业设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思想政治) 2018
[3]陈鲁 关于历史与社会前置性作业设计的“两点思考”[J].知识文库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