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及思考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6期(下)   作者: 李静
[导读] 新课改下我国教育更加注重传统文化成的传承,

        李静
        甘肃省陇西县红星小学    748100
        【摘要】新课改下我国教育更加注重传统文化成的传承,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如何在语文课堂当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是目前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话题。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最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这一学龄段的教学过程当中,融入传统文化教学,可以有效地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提升其个人素养。目前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并未有效地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本文针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及思考进行了以下几点分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引言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的教学目的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识文断字,其肩负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担。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的人格正处于形成期,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建立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且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小学语文课堂,其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气氛更加活跃。在这种愉悦的学习环境当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促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个人素质得到有效的培养。
一、小学语文课堂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
        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瑰宝,通过书法的学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在小学语文低年级学段,其主要学习内容之一就是汉字的学习,以往的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对小学生书写的工整度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待到其形成书法习惯后就很难再纠正。在这一时期进行书法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法习惯,为其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当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三观导向。通过对古诗歌及古代文学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古人的精神品质,有助于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课堂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在小学阶段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我国小学教育当中有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一些语文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并不注重,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提高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度。创新教学手法,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进行融合,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对小学生的个人素质进行培养。
        导致我国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另一个原因则是:教师及家长的应试教育观。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及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忽略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过于注重学习成绩使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无法达到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及个人素质的目的。


三、中华传统文化如何有效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一)利用教材内容展开传统文化教育
        在小学语文课本当中,存在许多古诗文,这些古诗文充分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化内涵。教师可以利用诵读古文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四年级古诗《题西林壁》时,由于这节课的情感价值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古诗及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为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风景之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关视频或图片,帮助学生对古诗进行理解。通过学生反复地朗读古诗,可以有效的使学生体会到诗中所蕴含的哲理[1]。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为前提,达到提高学生个人素养的目的。
(二)充分利用教材当中的传统文化素材
        为提高小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效果,教师有必要创新教学手段,充分挖掘教材当中的素材展开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愚公移山》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愚公精神展开传统文化教育。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联系生活古为今用、使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得到发展。因此通过对《愚公移山》中愚公精神的深刻学习可以培养起学生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这种优秀品质可以帮助其克服今后学习、生活当中遇到的困难。
(三)以增加古诗文阅读的方式展开传统文化教育
        增加学生课外古诗文的阅读量是提高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通过大量的课外古诗文阅读,可以使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得到有效丰富[2]。由于我国古典文学书籍较多,学生并不懂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古诗文书籍,因此,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进行书籍的甄选。为提高学生整体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可以开展图书借阅活动。如此方可在减少学生经济压力的同时,增加学生古诗文的阅读量[3]。
(四)创新教学手段展开传统文化教育
        为使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播,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以增加课堂活跃度、丰富课堂内容为前提,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积极主动的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充分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将与课本教材有关的传统故事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使课堂气氛得到活跃。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当中,能够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知识学习。
        另外,教师还可以开设书法课,利用书法课的熏陶不但可以为学生培养良好的书法习惯,而且可以提高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热爱之情。
结束语:
        语文的教学目标并不仅仅是指提高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最重要的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并未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进行有效的融合。教师应改变教学方式,以活跃课堂气氛为前提,激发学生积极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学生课外古诗文阅读量的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习惯;在教学过程当中,利用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素材对学生展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质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罗铭. 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讨[J]. 中外交流, 2019, 026(031):138-139.
[2] 袁佑民.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实践路径[J]. 文渊(中学版), 2019, 000(006):658.
[3] 吴永前. 探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实践路径[J]. 课外语文, 2018, 000(001):156-1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