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毓麟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柏杨小学 565114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对自身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追求,也就是要将学生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要在课堂上注重采取激发学生兴趣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要彻底转变以往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低的传统教学方法。尤其是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其面临着小升初的学习压力,对自身在阅读学习方面提出的要求也更加严格,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采取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提高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阅读教学
丰富多彩、体裁多样的语文阅读材料,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作为高年级的起步阶段,提高五年级阅读教学的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任小学语文教师多年,一直在探究更为有效的阅读教学的策略,现将自己的所得归纳如下。
一、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使教学情境的创设便利了很多,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阅读,去深化对文本的认知,深化自身的情感体验,真正实现和文本,和作者的对话。比如,在《将相和》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笔者给学生展示了大量的视频资料,通过这些视频内容,增加直观的感受,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获得知识的积累。
融合了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在多媒体的展示过程中向学生发问,在阅读完文本之后,让学生回顾故事的整个经过。然后问学生:“根据题目,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你觉得这个题目取得贴切吗?”让学生逐步了解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二、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思考
教学活动的设计,需要从五年级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生最大程度的课堂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的思考。在具体的问题设计上,也要遵循这样的原则,使提出的问题符合五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既不会太难,也不会太简单,有思考探究的价值。
比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给学生设计疑问的方式来推动教学的开展:圆明园为何能够受到世人极高的赞美?这座有着“万园之园”之称的皇家园林为何沦为如今的一篇废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了解它辉煌的过往,以及它所遭受的苦难。
接着,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边思考边阅读,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回到中华民族那段屈辱的历史中去,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设计情境模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大胆质疑,教师及时讲解。
三、结合生活经历,培养想象能力
小学的教学要更多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在小学五年级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在学习中提出自己的见解。
例如,在《父爱之舟》一课的教学汇总,我们可以先带领学生回忆自己的父亲在日常的相处,带着对自己父亲的情感来进行文章的阅读。在课文的具体描绘中深切的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最终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这篇文章讲述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不过就是在这些琐碎的小事中蕴含着父亲对儿子的大爱,同时也蕴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和感激。教师引导学生:你对父母的感情是否也是这样?是否也是互相的?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之后教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
四、通过以读促写,提高阅读效果
阅读和写作往往是分不开的,也有由此诞生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种展现,五年级的学生应该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写作能力。因此,在小学五年级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读促写,让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得到进步,提升阅读的效果,让小学五年级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和发展。
例如,在《白鹭》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欣赏文章中的优美词句,并把这些精彩的段落收集起来,在写作的时候借鉴或者模仿,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本文中,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将把人的一些美好特点赋予了白鹭,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命题写一篇自己喜欢的动物的作文,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所学的知识。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实践写作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总而言之,为了确保小学五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学习,在学习的时候不断探索与研究,学会阅读的方法,提升阅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郝素贞.探讨如何进行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106.
[2]郭文国.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五年级阅读教学运用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8(32):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