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6期(下)   作者:方艳林
[导读]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应当基于文本解读的角度

        方艳林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花园湖小学  233200
        摘要: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应当基于文本解读的角度,从中发现问题,衍生内涵,就问题去思考如何采取正确的德育措施。小学德育是系统性、复杂性工作,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着德育的质量,对塑造学生的品质和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策略
        引言:德育是对学生群体道德意识、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教育。小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认知尚处于不断建构和完善的过程,需要外力的引导。语文教育不但要从某篇课文、某个故事情节中得到具体的结论,更重要的是从所学的内容当中明白这些内容被赋予的含义,升华主题,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所谓润物细无声,便是要从不经意间开启人格魅力之门。
        1.朗读训练中的德育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必要内容,通过声音传播的作用,达到入情、入心、入戏的教学效果。它能够带领学生充分研读文本内涵,领悟课文的精神,体味课文所传递的情感,启迪人的思想。朗读活动是最简单的,也是最系统的阅读行为。人类语言学研究表明,朗读并非是照本宣科地读出原文,而是要通过朗读理解原文句子、段落所表达的思想,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思想。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融入德育教育。例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系列现代诗歌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自由朗诵,带着情感去感受,要把文章读懂,能够理得清思路。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虽然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但通过反复朗读,再借助以往的认知,教师从旁协助,必然能够让学生看到文章对雷锋事迹和雷锋精神的歌颂,呼唤学生要向雷锋同志学习,使得学生受到熏陶,在朗读中树立哪里需要爱心,哪里就有雷锋精神的价值观。除了现代诗,古诗词朗读训练也是一个很好的德育过程。学生通过对诗歌、诗人创作背景的思考,学会鉴赏古代历史,积累文学素养。例如古诗词中的名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阐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讲述了行动与实践的重要性、“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传递了朋友之间最真挚的情谊。朗读这些经典古诗词,引导学生争做优雅的少年君子。
        2.生字词教学中的德育
        小学阶段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前提是要积累足够多的字词。而小学生要认识的常用汉字一共有7100个,会写的要求达到4900个。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每个字符都彰显了不同的含义。在识字教学中融入德育,让学生通过对字形、拼音的观察,分析人与人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的必要性。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课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做人的道理,明白集体主义。例如字词“憔悴”,两个字的左半部分都是“心字旁”,将左右拆开,右半部分则是焦、卒,意思是心焦了、心死了,表达了一个人的颓废。

而汉字“植”,则是木与直,表意为木是直的,引申为树木的种植。在识字环节中,可以用同音字来询问学生,加深他们的影响。例如:“盲爷爷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说是眼睛看不到的爷爷,有的学生说是有很多事情要做的爷爷,还有的学生说这位爷爷姓盲。又比如说:“杯具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说是我们喝水用的东西,有的学生说是令人伤心的事情。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很强,对同样的字词往往会产生好几种答案。这时教师便可以适时开展思想教育,虽然想象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能力,但要适度适当,不能不着边际地胡乱定义,对字词是如此,对待生活中的人或事也是如此。有时我们眼睛所见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并非是真实的,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样才能得到最准确的答案。
        3.口语交际中的德育
        小学中年级、高年级便要重视口语交际的德育教育,如定期开展主题辩论赛,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锻炼他们的自信心。如设置:当别人做作业遇到难题时,应不应该给他抄答案?正方:不应该,反方:应该。将班级的学生分为两个小组,每组学生都要提供自己的论点,然后在课堂上集中辩论。在日常学习中,经常发现有学生相互抄作业的不良现象,如果直接点名批评,必然会打击到他们,而采取这种正反方辩论的方式,让他们各抒己见、据理力争,最终会从各自的意见中明确抄作业的弊端,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潜移默化地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端正行为习惯,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询问教师或同学,同时也要教育学生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伸出援助之手,才能让他们的关系更加紧密。
        4.阅读教学中的德育
        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树立爱国、爱社会、爱家庭、爱科学的精神,同时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阶段,有利于培养学生不断进取、克服困难的精神品质。青年是国家兴旺的重要力量,要培养新时期新青年,就要不断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人。小学语文并非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还要凸显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将其作为德育的有效载体,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例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时,可以先将巨人的花园的变化图片展示在PPT上,让学生认真观察两张图片的不同之处,让学生一边看图片一边听课文的录音。仔细听读,然后思考“花园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与巨人对待孩子的态度有关。”“春天是怎么回到花园的?”“是巨人的冷酷赶走了春天。”通过课文的分享,学生感悟到道理,初步认识到童话的特点。最后再进行升华:“在生活中,同学们有与别人分享快乐地经历吗?说一说自己是如何与他人分享快乐的?”让学生懂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懂得如何分享幸福、感受幸福。
        参考文献:
        [1]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 高雪花.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9(10.
        [2]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思考与研究[J]. 郭美娟.  课程教育研究. 2019(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