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晶
肇源县三站镇中心校
摘要:课程改革后的语文课堂,我们由关注教的方式向学的方式转变,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课堂是变成了学生成长的地方。我们让学生在文字中行走时,既要端正其学习态度,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从一篇篇文质精美的选文中获得情感的熏陶,精神的启迪。此时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学生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也获得了精神的滋养,更受到了良好的德育教育。恍然发现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竟有着密切的联系。仔细研读一下小学语文新课程目标,我们会发现“全人发展”的这一教育永恒的主题,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联系在了一起。
关键词:呼唤 凸显 推进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无论从教师角色的转化,还是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都有着很大的改变:课堂上不再仅仅拘泥于教会知识,而将关注的眼光放在学生身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关注学生的学习热情。记得在一次听课时,见过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你们班谁读书最好?
(学生们推荐一位女生,该生站了起来。)
师:请班里不会读书的孩子站起来。
(学生的目光集中到一位男生身上,该男生难为情地低着头慢慢站起来。)
师:(摸着该男生的头,问站着的女生)他读书一定能超过你,你信不信?
女生:不信!
(师带着该男生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课文第一句话,读了三遍,男生读得很好。)
师:(问女生)他这样认真地努力下去能超过你吗?
女生:(激动地点点头)能!
(男生充满自信地坐下)
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不再把教会知识作为苦苦追求的目标,我们更多地去关注学生们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们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在经历中完善自己的性格,此时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学生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也获得了精神的滋养,更受到了良好的德育教育。恍然发现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竟有着密切的联系。仔细研读一下小学语文新课程目标,我们会发现“全人发展”的这一教育永恒的主题,让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了紧密的联系。
一、全人发展这一目标的确立呼唤德育教育
教育部在《纲要》中,以具体阐明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将对人才全面培养摆在了首位,突出了对人的道德修养与良好品行的培养。全人发展已深入人心,也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在追求全人发展的同时,德育教育很自然地参与到落实小学语文新课程目标的过程中来,融合于语文教育教学中。
当我们用文字去充实孩子们的头脑,温润孩子们的心灵,规范孩子们的品行,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时,我们的语文学习才真实地发生了。是啊,当我们的教学构筑在一座座精神家园之上时,德育教育一定是坚硬的脊梁,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更是决定了了德育教育的不可或缺。
二、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凸显德育教育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身心、智慧、情感与人格。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关注全面发展,呵护个性成长。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不再让学生生硬地记下每一课的知识,而是将学习的过程与自身的感受融合,我们让学生在情境中有所得。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们会为学生创设一种置身于林海的情境,让学生们在情境中感受,小兴安岭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学生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自然就被激发出来了。这种教育观念的改变,更加注重课程目标的全面性,纠正了功利性教学的弊端。既重视学生知识的习得,又重视学生素养的提高。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呵护个性的发展,又鼓励学生在合作中提高。在阅读中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良好发展,使学生在接受学科教育时,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与审美情趣。
三、全人发展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呈现推进德育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文教学的文本承载着人文精神,推动着学生的精神成长。当我们在语文课堂上找寻文本的人文内涵时,其实就成功地进行着德育教育。
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方面成了每节课中的一个重要维度。我们所设计的每一课都会在教学目标中发现对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在写人的文章中,我们要在课堂上教育学生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写景类的文章,我们要借助文字激发学生对大好景色的赞美,并渗透环保意识。就连不足几十个字的古诗,在教学中也要明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维度。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用心引领学生们在阅读、欣赏、探究、写作等语言实践中体会和感悟祖国语言的精妙,在读与悟中引发情感,在理解文本中进行思想影响,在表达中直抒心声。让以文教人无痕,以德育人无声。
回首着讲过的每节语文课,我倍感欣慰。总能寻到留在孩子心里的德育教育的痕迹。不想去理清新课程理念下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那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提醒自己:努力实现全人发展的终极目标,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