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6期(下)   作者:李利英
[导读] 课堂教学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中进行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李利英
        宁夏银川市回民中学  750004
        课堂教学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中进行的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主体以意识的、观念的形式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过程。它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复杂的双向互动。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关键是要优化教学过程。实现素质教育,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如何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呢?有以下几点:
        一、在课堂上全面关注学生。
        1、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他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教师讲得清,学生未必听得懂,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就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所以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态度、广度、深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这就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课堂,切实关注课堂学生参与的有效性问题。
        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必须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所“为”、有所“不为”,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与否不能只看容量的大小,关键看学生掌握情况,让学生走进学习、走进生活、经历过程、尝试失败、体验成功,在亲历中建构知识、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最终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
        3、关注学生的情感:长期以来,在我国数学教学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认知因素,而忽视情感因素的存在。美国心理学家罗士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乐学情趣,这是一种教学艺术,
也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法。因此初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每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一切情感因素,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只有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极大兴趣的时候,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够很快被学生吸收。
        4、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多元化地思考,在探索与求异中发现和创新。                
        二、留给学生主体参与的机会
        1.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人人要动脑、动口、动手。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摆正自己位置,还学生主人地位。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处理好师生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
            2.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悟出道理,得出规律。
        在素质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探索交流过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之上,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感知——概括——应用去发现、掌握规律。

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在教学中,本人善于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达到了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的目的。例如:如图1,搭1个正方形需4根火柴棒
        
        
        
        
        (1)搭2个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棒,搭3个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棒。
        (2)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3)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怎样得到的?
        (4)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学生在以上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通过与同伴进行交流,同龄人之间的启发和帮助使大家得到共同的提高,教学中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新知识,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交流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将问题从具体过渡到一般,从而探索出了规律。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它们在活动中享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主探究实践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获取成功,使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积极、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不仅拓宽了思路、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而且也培养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好习惯。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小学阶段可能留下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师要不断观察,发现他们的学习习惯,对其进行矫正、指导,帮助他们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生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在这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老师还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就能完成的。
        四、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亲身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所以,数学教师应坚持“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的课改原则,让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合作学习,展示成果,让学生做课堂的真正主人。
        总体来说,初中数学的学习是学生逻辑思维开发的最初阶段,是高中数学教育的基础。所以,教师有必要加强初中数学教育的有效性研究。希望能让所有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鼓励学生学习,使学生对自己有信心,有助于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协调与进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