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斌
云南省昌宁第一中学 678100
摘要: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研究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规律和运动形式,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物理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是学好其他理工类学科的基石之一,更与培养现代化人才的综合素质直接相关。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物理教学日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关注,物理教学的改革也仍在逐步推进。然而,在当代高中物理教学上,教师的“教”与 学生的“学”仍然不能完全实现良性的互动,存在着众多问题。本文就当代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学科思维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进行简要的探究。
关键词:物理教学 科学思维能力 策略
引言:物理教育是“物理”和“教育”两个词的合成,物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从而使学生能接受并运用物理知识的方法,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今时代,并不缺乏学习物理知识的人,也并不乏传递物理知识的人,缺的是真正可以领悟掌握到物理精髓并将之运用传递下去的人。
一、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物理教学分为“教”与“学”两个方面,二者本应是一个良性的互动,一个近乎于同步的过程。但在现代的实际物理教学中,二者并不能得到很好地结合,也存在着较多问题。
1.在“教”方面
首先,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部分物理教师逐渐认识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试图以引导的方式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在具体课堂上,许多物理老师的教学方法仍然单一化,其对“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并未得到恰当地运用,这就导致了两种情况的发生:
第一种是过分强调学生主体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伴随着新课改的大潮,在许多课堂上,教师为了体现教育的新理念,让学生通过讨论形式自己提问然后自己解决问题。不可否认的是,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主动精神与学习热情。但由于自由讨论形式的难以把控,学生的自主学习很容易变成没有目的性的自主,和没有引导性的自主,乃至是学生的自流;而另一种,则是继续保持原有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实施 “填鸭式 ”教学模式。受到固有的教育模式的深刻影响,现今许多物理课堂仍是机械单一的模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课本、板书或者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传递知识,而学生就单纯在随着老师的进度记笔记,被动接受知识。
其次,课堂教学知识系统性不强,往往表现出急功近利的特点。目前大部分课堂教学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并未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讲解。教学以考试重点为首要目标,注重的是加强练习考试题型,自然而然就容易导致学生高分低能。
2.在“学”方面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师生配合尤其重要。当前学生进行学习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他们一般只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听讲,被动接受,却缺乏发散性的思考。据报道,北京大学秦春华院长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在一堂经济学专业课的课堂上,有意地在课堂上讲错了一个原理,之后查看是否有学生可以发现这个错误。结果,能够主动发现错误的学生少之又少,数年都是如此。
由此我们可推及,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因此可以看出学生上课只限于“听”,而不具备思考能力,更不具备学习物理的发散性思维。
二、物理教学问题的应对策略
毫无疑问,教育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认知过程,教学活动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日常物理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了所有物理教育工作者十分重要的任务。
1.从教师角度
首先,物理教师要先转变教学观念,切忌将教学流于形式。在授课过程中需要紧密联系生活,在把学生视野引向广阔社会的同时,又不忘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并以现行教材为载体,实现课内与课外自然衔接,深入挖掘教材深层的多元教育要素。
例如,在典型的平抛运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先向学生简单演示有关平抛运动的一些现象。之后,向学生展示如何进行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等试验。在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毫无疑问学生对平抛运动的印象必然会更加深刻。在课后,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关于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有趣现象,并在课堂乃至课间一起分享。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效果必然能够事半功倍。
其次,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结构,减少传统的授课模式,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提高学生的思辨、创新和实践等各方面能力。
我们都知道,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物理教学应注重理论和实验相结合。这种构成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并操作,以学生为主体,摒弃以往老师做学生看的模式,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2.从学生层面
首先,学生应正视物理学科的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主动承担起课堂主体责任,调动课堂气氛,愉快学习。
其次,在平常的知识学习与完成练习的过程中,不能只是被动接受,应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发散性思维,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并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对于无法理解或者是存疑的知识点要勇敢发问,直到清楚透彻为止。此外,更要敢于打破思维的局限,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对一个题目敢于尝试题多解。在物理知识中,有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可逆性,比如光路、电路、运动等,都是可逆的,学生在解答物理问题时主动地从相反方向进行思考,运用逆向思维,问题就会简单许多乃至迎刃而解。
总而言之,物理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在当今的高考制度下,新课改的很多目标在短时间内也难以实现,具体还应在长期的探索中不断地变革与前进,并且做到未雨绸缪。值得坚持的是,始终要把当代基础教育放在国民教育的重要位置,真正发挥其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杜贵君. 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提高例谈[J]. 学周刊, 2020(26).
[2] 付松.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 文渊(高中版), 2019, 000(00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