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胜
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实验小学 321200
摘要:新时期,小学生也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征,虽然好奇心强,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对于数学学科来说,由于学科本身的抽象性、枯燥性,使得很多小学生都对数学课堂失去了兴趣,这也使得不少教师头疼。要解决这一现象,就要尽快找到教学出路,对此,激励教育的理念应运而生,成为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促学手段。
关键词:激励策略;小学数学;教学措施;
引言:现代素质教育的重点并非在于知识的传授,而是要通过知识讲解的行为,唤醒学生的内心世界,鼓舞他们为知识而不断探索,激发潜力。小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其实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表扬。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心理特征,巧妙运用激励策略,通过创设情景,增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对数学学科产生学习的欲望。
一、激励策略概述
就人的行为动机来看,激励本身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潜在动力,使其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而开展的心理暗示过程。激励能够帮助困境中的人尽快走出来,恢复自信,并获得成功。而在教学中运用激励策略,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的主题采取的有效促进手段和倾斜政策,对于优等生给以高度的肯定和赏识,促使他们更加努力;而对于差等生也要释放平和、鼓舞的眼神,让他们保持自信并不断改进。一般激励的方式包括惊喜、夸张、出乎意料等,点燃学生的内在探究欲望和激情,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情绪状态。
激励策略的使用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新型教育思想。它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与能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他们各自的潜能,重视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以及知识结构的完善,立足主体性,促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发展自我,成就自我,这便是实施激励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
1.设置小目标
小学生的年龄较低,他们的心智都尚未成熟,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愿意去努力,只是在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不知如何转化思想行为的问题。对此,教师要做好引导,发挥课堂的组织作用,帮助学生将总目标进行划分,分阶段完成小目标,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实现小目标需要付出的努力,正确理解如何达到目标,实施自己的计划,同时确定下一个行动目标。设定小目标的原因在于能够让学生对目标保持更高的期待性,让他们在不同的阶段都能够获得成就感,而这些成就感便是下一个目标的重要动力。另外则是教师可以根据阶段性小目标来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观察他们的学习进度,以此来调整教学计划,实施针对性教学和评价。总的来说,小目标设置是激励教育行动有效的一种措施,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最终带来大的进步。
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本节课的最终目标是了解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式并能够正确计算。教师便可以将总目标进行拆分:①说出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并列出面积公式;②展示几个组合图形,并与前面所学图形进行对比,说出有哪些不同?并说出由哪些简单的图形构成;③使用纸片、剪刀动手制作,看看可以得到哪些图形?④说出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式和规律;⑤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式有很多种,同学们多思考,选择自己喜欢并且简单的计算方法。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逐渐掌握某一知识点,并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2.发现闪光点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非常渴望获得教师的表扬。而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依然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将学习成绩、升学标准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甚至将成绩好坏当做学生的优缺点,这不仅容易造成好学生的骄傲自满,同时也容易打击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教学效果适得其反。要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计算成绩再差,他也可能是遵守校规班纪、尊敬师长的孩子,只要稍加引导,必然能够提起学习的冲劲。这就需要教师主动去发现学生的潜能和优点,要毫不吝啬的去夸赞学生。要始终关注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以他们表扬。教师的肯定是对学生付出努力最大的收获,也是持续前进的最大动力,是提高自信的源泉,对于学习和生活来说也是非常有益的。这就如《可能性》这一节的内容,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是存在概率的,不能完全用“一定”或“不可能”来描述,这就如同学生的教育一样,每个学生都有可塑性,如果教师愿意认真指导,那么让学生共同发展便是一件肯定的事;而如果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理念来开展教学活动,那么班级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就会表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有的学生可能成绩好,有的学生差,整个班的学生都不可能同步发展。教师要明白这一道理,也要让学生明白,要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并通过优点来完善自己,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将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将不确定的事变为确定。
3,争先意识
有竞争才有动力,有效的竞争才能激发学生最真实的进取心。小学生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并且会表现在行为上。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采取一些充满激励和感染力的话语,可以在提问中,也可以在活动组织中,通过创设竞争的情境为他们提供竞争的机会,从而展示自我,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争先意识。但也要注意掌握好竞争情境的分寸,避免产生负面情绪而影响学生之间的情谊和信任。例如《数据的表示和分析》这一课,可以将班级学生平均、合理分成几个小组,小组之间开展比拼。每个小组设置相同的问题:讨论四季是怎样划分的?小组中每位成员的生日在什么季节?哪个季节过生日的人最多?如何收集并整理调查所得数据?讨论一段时间后便进行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参考文献:
[1]激励策略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浅析[J]. 段燕.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04).
[2]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励策略的运用[J]. 顾艳慧. 中国新通信. 2020(07).
[3]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有效运用探析. 阳英. 读与写:教师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