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核心素养理念支撑下的深度教学课堂建构——以《海岸带的开发利用》为例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6期(下)   作者:王超舜
[导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王超舜
        越州中学,312075
        摘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作为高中地理教学当中的地理核心素养,本文通过创设“杭州湾南岸绍兴滨海围垦区的海岸带开发利用”作为学习情景,搭建海洋地理教学的内容载体,以学习任务驱动培养综合思维的分析能力,将人地协调观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设计,从而搭建深度教学课堂,以此路径最终达成地理核心素养目标。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海洋地理;深度教学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高中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1】
        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落实需要扎根于教师深度教学课堂的构建中,所谓地理深度教学课堂的要义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创设一种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自然、社会、生活等地理学习情境,引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经历思维的磨炼、方法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2】因此,教师需要创设贴近学生现实的问题情境,搭建学科教学的内容载体,以任务驱动培养其综合思维分析能力,将人地观念作为课堂设计的核心线索,从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海洋地理是地理科学与海洋科学相互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特点。【3】作为新课程标准当中选修2的教学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海岸与海洋,海洋资源与开发,海洋灾害与污染,海洋权益。该模块旨在帮助学生感知海洋的浩瀚,认识不同海洋区域的共性和差异性,理解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以及人类对海洋的巨大影响。【1】浙江省作为海洋大省,教授海洋地理可视为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尤其是海岸地区集中反映环境、资源与人口三者关系,教师可用不同尺度的区域为背景,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方法,借助地理信息技术和地理实地调查等有效手段,重视对海洋地理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措施研讨,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本文以湘教版选修二海洋地理第三章《海岸与海岸带》中的第二节《海岸带的开发利用》一节为例,以杭州湾南岸绍兴滨海围垦区为背景,分析探讨了地理核心素养理念下海岸带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
        在本堂课开始前,笔者像同学们展示熟悉的浙江卫视台标——“中国蓝”,并播放陈奕迅演唱的浙江卫视台庆主题曲《梦想天空分外蓝》,通过这样的方式使课堂进入到一个较为轻松活泼的气氛当中。
二、任务驱动
        接下来,笔者布置任务一:结合两幅图片(海岸带示意图、浙江省海岸开发利用设想图),让同学们结合课本,寻找以下两个问题的答案,并把思考结果记录至导学案上:①什么是海岸线和海岸带?②海岸带有哪些资源可供开发?(①海岸线: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海岸带:海岸带是指现在海陆之间相互作用的地带。在我国,海岸带的范围习惯上从海岸线算起,向陆域延伸10千米,向海域延至10-15千米等深线。

)(②渔业资源、滩涂资源、潮汐能、海港资源、旅游资源等)
     笔者布置任务二:浙江省是一个海洋大省,而绍兴所在的杭州湾沿岸地区更是海洋开发的热点地区。请同学们仔细比对两个时期(1960年与2016年杭州湾沿岸地区的遥感影像),并和同学探寻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请学生思考并总结答案,记录至学案上(学生给出的回答有:填海造地、泥沙淤积、对海围垦等)
        在此环节中,笔者将乡土地理融入到海洋地理教学中,素材取材于学生身边的杭州湾、曹娥江,符合学生的心理契合点,有助于树立学生热爱家乡的意识。让学生了解到父辈们围垦海凃的不易,有感于海凃精神的光辉。该环节着重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学生能够结合相关材料信息,通过给定的复杂地理事物,从较小的区域尺度、区域特征来认识区域,同时运用时空综合的分析思路,对地理事件的发生进行一定的解释。
        布置任务三:笔者提出问题,如此之多围垦出来的土地,都用来做什么用途呢,接下来课堂就以滨海新区为例来进行探究。展示图5,图上的各个区域各为绍兴滨海围垦海岸带的不同景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各幅图片并思考,在学案的表格当中记录当地对于海岸带的利用方式。学生给出的回答有:农业开垦、滩涂养鱼、工业发展、住宅用地、水利设施、护堤防潮、港口建设、交通用地等
    布置任务四:人们通过各种开发利用海岸带,从中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收益。那么这种开发是否有百利而无一害呢?展示文字、图片材料,请同学结合地理整体性原理,根据学案材料,归纳并记录当地所出现的环境问题。
    材料一:新围垦的滩涂盐分含量高,必须修建排灌水渠,使土地脱盐,涂区种植也需要大量的淡水资源。但当过量抽取地下水时,就会出现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浙江宁绍平原从 1964~2010 年累计下沉了 668 mm。
材料二:为了在沿海滩涂上促淤造陆,不少地方引种了大米草,大米草耐盐耐淹,适应性广,在海岸带几乎均可生长。大米草繁殖能力极强,年繁殖数可达上百株,其落籽能向外飘散,迅速向四周蔓延。
    通过这样两个任务的探究,学生能够通过结合给定的复杂的地理事象,针对现实中出现的地理环境问题,运用相应的方法,能够较为全面地评析某一区域决策的得失,提出较为可行的改进建议。同时,学生以此认识到自然资源与地理环境满足人类需要具有一定的有限性,是人地协调观念的体现。笔者认为,地理综合思维是考虑自然和人文各地理要素的系统思维,也是对地理事物发生发展演绎推理、分析归纳的动态思维,还是矛盾双方利弊影响的辩证思维,更是时间与空间、区域综合和尺度综合的全局滋味。笔者在组织这部分教学内容时,以学案的形式呈现,逐层深入,运用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围垦区成因、利用类型、影响分析,从而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
三、升化主题
    在本课结尾,笔者先向同学们介绍近期发生在我国海上的大事——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大阅兵,并播放我国南海军演视频(约1分钟)。本次大阅兵是自建国以来,我国规模最大,装备最先进的一次海上阅兵,伴随着视频中激昂的音乐,课堂氛围逐渐活跃起来。我国与十八大时首次提出,十九大时提出要加快建设的“海洋强国”战略。笔者与同学们一起朗读:“海洋强国”的战略内容——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在本课的最后,笔者呼吁同学们学好地理,认识海洋,在不久的未来为祖国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洋强国共同努力,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2018.
[2]汤国荣,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度学习课堂构建[J],地理教学,2016(24),12-16
[3]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2018.
作者简介:王超舜(1989-) 男,浙江绍兴人,地理科学学士,高中地理教师 单位:越州中学 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