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尧
广东肇庆中学 526040
【摘要】不管是从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层面,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家国情怀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迫切需要的一种基本素养。不管是历史教学标准,还是历史学科的功能,我们都有必要将历史学科打造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主阵地。
【关键词】历史教学 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 渗透培养
家国情怀是一种大到国家、民族,小到乡土观念的精神认同感,也是人们情感源泉和心灵归宿的寄托。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各种逆潮流而生的反动思想与反动行为层出不穷,我们更加不能忽视对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让家国情怀成为学生奋发向上、奋斗不息的精神源泉,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想,在家国情怀的渗透培养过程中,历史学科的地位、历史教学的功能将是更加直接有效的,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历史课堂打造成为家国情怀培养、渗透的主阵地。
一、塑造家国情怀教学起点
所谓教学起点,“指的是课堂从何处入手确定教学目标、教授新知识、开展教与学的活动过程的问题”【1】,教学起点如何设置,往往决定课堂的内涵与方向,通过教学起点方向的把控,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在课程架构设计上,要在基础知识上挖掘家国情怀,为学生提供多视角、多类型 、多层次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对家国情怀的感受 ,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素养,提高国家认同,增强历史洞察力。在内容选择上,要注重展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社会进程的厉害趋势,让学生体会国家在历史长河中的奋进历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历史启示。在课程实施上,要有利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的转变,将教 、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种学生自主式的的感悟往往效果更好。这也就要求我们,应打造家国情怀式的的教学起点。
二、巧设导入,激发学生家国情怀
导入技能是教师在新课正式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技能他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换起学生求知欲,诱导学生进入教学状态一种教学行为【2】。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统一性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
从心里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人积极寻求认知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3】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巧设导入,如: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迈;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的忧思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牵挂 ;杨涟“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 ”的赤诚,无一件不让人泪目。他们情怀是共同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深爱着脚下的土地 。”中华民族同样属于一个伟大的、不可替代的族群。凝聚我们这个历久弥新的伟大国度的精神资源之一,同样是那永不衰竭的家国情怀。这种基调的铺设,往往让学生在充满家国情怀的精神世界陶醉,其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
三、自主学习,生成家国情怀
自主学习、探究是学生的本性,而这种本性使然而得到的认知也更容易为学生自身所接受、认可,甚至更多的时候,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这种收获往往超过老师们的耳提面命、单一传授。家国情怀是一种认知,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精神,这种意识形态当中珍贵的宝藏不是外人挖掘出来的,需要学生自我开采,当然,在整个过程中,老师们一定要做好正确的引导与方向的把握。
例如: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在学习这一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的内容为中国航海事业发展史与海军发展史两个内容,让学生们利用课前预习时间了解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发达;了解郑和下西洋的伟大;了解中国古代海军的强大;近代海军的悲怆;现代海军的崛起,感受中华民族沧桑的历史征程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课程导入时,播放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建造、试航和交付中国海军的系列报道,向世界中国再次回到大船时代,并将历史与现实对接,引出郑和下西洋。
将现实与历史对接;将自主预习与课堂教学对接;将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与历史教学对接,在营造浓厚的家国情怀做铺垫,让学生带着更多的自豪与遗憾去学习历史,带着更多的自豪与敬意去感受现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精选内容,开展家国情怀式的学生活动
家国情怀是有血有肉的,是客观存在于祖国大好河山的每一寸土地当中的,让学生在“身边的历史”中去感受历史,形成体验,酝酿情怀。用生活经验诠释历史,用历史感受去形成情怀,这种由内而外感受式的形成认知将更加深刻。
例如:“童年博物馆”学生活动设计
以“畅享童年,感受历史”为主题,建立“童年博物馆”,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反映不同年代与童年有关的活动资料,如实物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文字资料等,对不同年代的童年生活进行叙述、分析、整理和归纳,并在童年博物馆里进行展示,从童年活动的变化看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和社会的发展变迁。在整个过程中,通过身边的生活与历史的感受,形成古时今日的鲜明对比,以小见大反映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感受中华民族举起过程的艰辛与伟大,让家国情怀在学生内心生根发芽。
家国情怀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个标签,它是一种意识、一种情结、一种信仰,是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的酝酿、形成,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谢努力,方能让家国情怀的江河川流不息;让民族的精神道统流淌不止;让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滋润丰盈;让伟大的中华民族不断崛起,永远屹立世界强国之林。
【1】卜玉华.试论教学课堂设计的“可能起点”与“现实起点”.课程.教材.教法,2007
【2】何成刚.《历史课堂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闫桂琴.《中学历史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