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   作者:赵雷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内涝问题严重。
        广东中建国际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广东省珠海市  519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内涝问题严重。这在一方面是自然天气原因造成,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城市规划及建设工作开展得不尽合理。这一背景下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被提上议程,海绵城市这一设计理念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而不仅在城市建设中,海绵城市这一理念在园林设计中同样大有作为。本文从海绵城市理念概述、园林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发展情况、园林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实践三个层次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有关工作的展开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设计;海绵城市;应用实践
        引言:伴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水资源不足、水体污染严重等问题也越发凸显。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能够有效减少水体污染,缓解水资源的浪费情况。这一理念在园林设计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有效推进园林建设的绿色化发展。故而对园林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进行研究,对我国园林设计的体系化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海绵城市理念概述
        海绵城市理念的核心在于对城市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城市发展的有效结合。在城市降水量大时,能够对雨水进行收集、储存、处理及再利用。从而藉由对城市降水的有效处理,增强城市对洪涝等恶劣气候的应对能力。当下多数城市采取以地下排污管道将城市降水排至自然河道的方式进行降水处理,同时城市园林绿化等工作的开展多引用地下水进行绿植灌溉。这一做法一方面加大了城市降水的处理费用,另一方面使得地下水耗用过多。易造成地质结构变形,导致建筑、道路稳定性出现风险。海绵城市设计理念避开了传统城市建设中的这两大不足,通过一定方式将城市降水、可处理污水收集起来用于城市绿化灌溉。海绵城市理念一方面要求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改造,以具有更大的蓄水量。另一方面要求对城市水污染环境进行治理,以减少城市水资源的二次收集和使用面临的阻碍。从而进一步促进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保证城市地基的稳定性、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
        二、园林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发展情况
        城市的飞速发展,使得水泥路面和沥青路面愈加成为道路主流。然而由于水泥、沥青路面渗水能力弱,城市降雨后难以迅速渗入地下。而城市排水系统只能承担一定量的降水清排工作,这使得大量降雨情况下城市内涝问题愈加凸显。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类似的情况同样出现在园林维护工作中。由于缺乏足够的降水处理渠道,使得园林内涝、淤水堆积情况时有发生。这使得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设计中同样有大量的应用场景,海绵城市理念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考虑施工对城市安全带来的影响。故而这一过程的进行需首先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针对性改造,其次在人迹较少的地方开展雨水储蓄池建设。并对已有蓄水的取水流程进行简化,以使得在火灾发生时蓄水工程能够及时发挥作用。故而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对雨水收集装置进行有效规划设计,以实现城市洪涝抵抗能力的加强。同时由于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地质水文状况,故而应因地制宜综观城市发展情况、城市气候特点、园林地理位置、城市管道建设、内涝发生的惯常区域等要素对雨水收集系统进行合理设计。以此设计助力于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维护的“海绵城市”布局,使得园林设计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
        三、园林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实践
        (一)在园林设计道路规划中的应用
        园林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要求设计人员对园林绿化工作进行体系化设计,以使得园林绿化达成水土保持与空气净化的目的。并确保园林设计能够有效满足人们的修闲娱乐需求,由于植物具有净化空气及氧气制造的作用。故而道路建设过程中,应将园林充分区域化、网格化。使得道路修建路径避开绿植密集区域,从而减少道路修建过程中的植物破坏。并在施工材料的选择上尽可能选取对环境较为友好、对植物危害较小的透水型建筑材料,下面进行相关理念如何应用于道路规划的具体说明。


        例如园区人行道的铺设过程可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采用草皮、石板的材料组合进行道路铺设。一方面增加道路层次感一方面实现园区绿植面积的增长。其次利用草皮砖、透水混凝土、嵌草路面等基础材料对园区道路实行改造升级,来确保园区降水留存量得到有效减少。其三应开展透水混凝土下层输水管道体系的铺设工作,实现降水及溢流水的有效存储。并适时与城市水管系统进行对接,以实现富余水资源的有效转移和调用。
        (二)在雨水净化系统中的应用
        雨水的净化工作大致分为两部分进行展开,首先是土壤自身对雨水的净化过程。这一过程藉由植被对雨水进行初步净化,使得一部分雨水被植物吸收。一部分经由经植物根系生长而变得松软的土壤表层进入地下水系统,从而使得园林降水得到有效处理。这足以彰显绿植在园林保护及城市水处理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次在经由植物及土壤的双重过滤后,水环境中的污染物再经微生物的有效分解使得水中的大颗粒污染物得到代谢还原。这两方面的双重作用,使得人工环节之外水体污染大为降低。
        这要求园林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设计前提下应分以下两个层次采取雨水净化措施,首先进行优质土壤的运输移送工作。具有较强肥力的土壤一方面有利于园林绿植的培育生长,另一方面具有较强的蓄水能力。同时高肥力土壤中蕴含的各类微生物能够显著增强污水的处理效率,减少进行后续人工水资源处理的必要性。其次应增加园林绿植的层次性,以此丰富园林生态系统。达到更高的水资源储蓄程度,“海绵城市”理念中。人工的如透水混凝土铺设、地下输水管道体系铺设等工作,均是“人工海绵”的一部分。“人工海绵”建设应与“生态海绵”建设相辅相成,从而打造城市降水收集、存储、处理、利用的创新新局。
        (三)在生态滞留区中的应用
        城市园林维护过程中,如需对下渗径流进行调整。可以对生态滞留区进行设计,以此实现雨水停留时间的延长。从而达到更好的雨水净化效果,生态滞留区区域设计囊括了人工湿地、雨水花园、生态树池等方面。人工湿地是人造小型湿地,一定程度上起着雨水的净化和调蓄作用。雨水花园整体结构共分为五层,包括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土层、填料层、砂砾层。以五层的渐进功能实现对雨水的有效截留、吸纳、吸收、过滤、排放功用,以实现城市降水处理与生态环境发展的有机融合。生态树池以点状方式进行分布,并将深达一米的种植土覆盖在生态树池中。其土壤层次囊括砾石层、过滤土层等,对树种没有特别要求。
        以海绵城市理念为指导,园林设计的生态滞留区建设应以如下层次开展。首先对目标位置的土壤成分展开分析,以此确定适宜的下渗径流量。从而避免对园林水土造成侵蚀的情况发生,并依托草、灌木、树木、乔木的园林景观搭配层次对土壤下渗径流进行移栽式控制。以此稳固园林水土,逐步实现对地下水资源的有益补充。并对生态滞留区能够处理的城市降水量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搭建人工的雨水收集系统。对多余降水量进行补充式收集,需要明确的是在“海绵城市”的理论践行中。为实现园林绿化、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应将生态“吸水”功能如绿植、土壤、地下水这一体系的优先级置于人工储蓄调解水源的优先级之上。进而依托有关园林规划、城市设计理论,达成科学配置植物群体的目的。使得园林设计中能够充分利用海绵城市理念,打造环境友好型、生态繁荣型、资源节约型的园林设计新局面。
        结论:以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园林设计工作中,能够更好实现园林担负的城市绿化工作与城市发展间的协调。有效加强了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但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有关设计人员持续将这一理念与园林实际相结合,以更好助力海绵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程志,浅谈园林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2015
        [2]邹寅弘,城市园林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2020
        [3]刘培根,城市园林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探讨,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