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消防隐患和防范对策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   作者:谢利英
[导读] 摘要:古建筑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为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增添了最灿烂的一笔,是世界文化遗产,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绍兴市新城古建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312000
        摘要:古建筑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为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增添了最灿烂的一笔,是世界文化遗产,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古建筑材料问题和管理方法的影响,导致火灾安全事故频发,不仅对周边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构成直接威胁,这也对古建筑的文化保护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少数难以保存的古建筑陷入无法再修复的境地。鉴于此,文章对古建筑施工中消防隐患及防范对策进行了详细论述,旨在可以为行业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继而更好的实现对古建筑的保护。
        关键词:古建筑;施工;消防隐患;防范对策
        前言:古建筑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精神文明的产物,承载着辉煌的历史和精神文明,有关文物建筑保护部门要想有效预防和处理古建筑火灾隐患,就需要从古建筑的结构及建筑材料着手,尽量使火源远离古建筑,并加强保护,注重古建筑安全消防体系建设,建立专业消防队伍。一旦发生火灾,可采取应急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古建筑损失,而在古建筑的日常管理中,有关管理人员需要对有关安全防火体系加以完善,并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及标准,落实好各项预防措施,提高文物保护效果,全面推进我国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古建筑施工中消防隐患的发生原因
        1.1结构原因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朝代更迭频繁,这样让很多古建筑在历史长河洗礼中依旧保存到今天。一般说来,古建筑的建造时间到现在已经有百年或千年的历史,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修建。尽管选择木结构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历史悠久的影响下,古建筑的木结构常出现巨大的改变,容易发生干燥、断裂或腐蚀。一旦将最初的木结构改造成干木结构,就有可能发生火灾,且无法控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并且,中国早期的古建筑通常选择木结构进行修建,所用的木材材料都是上等木材,但优质木材含油量远高于普通木材,大大增加了火灾发生率,引发火灾事故。
        1.2负荷原因
        我国陆续已出台了很多规定,明确了“合理控制既有建筑火灾荷载,特别是建筑表面的木材用量不得超过每平方米0.03米”,据上述规定,发现大多数古建筑的火灾荷载远超过建筑火灾荷载标准,每平方米平均木材消耗量约1米,这意味着古建筑的火灾率显著比现代建筑的火灾率高。另外,古建筑火灾后有大量烟雾产生,破坏明显,古建筑屋顶通常很坚固,使得烟雾无法及时散去,这样建筑物内烟雾大量聚集,不利于消防工作顺利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火灾发生率增加,同时,古代建筑文化受到追捧,宗教活动层出不穷,给消防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
        1.3防火分隔不到位,防火间距严重不足
        文物古建筑大多是在各种单体建筑的基础上成组建造,建筑密度大,受当时设计和规划理念的限制,或受地形和建筑风格的影响,古建筑大都相互靠近建设,其形式一般均为“四合院”、“廊院”,从而最终成为了“连体建筑模式”。其形成经过历朝历代不断扩建,防火间距严重不足;一些居民建筑、商铺等民用建筑与文物古建筑相邻甚至贴邻而建,有的文物古建筑群中还存有居民生活区,文物古建筑设置的厨房、锅炉房、配电间等和文物古建筑本体间没有进行严之有效地防火分隔,和文物古建筑连成一片,火灾风险较大;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升级和开发,文物古建筑周边小酒吧、小茶馆、小饭馆、小旅社不断涌现,这对于本就没有预留消防车道的文物古建筑或建筑群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增加了成灾因素,一旦着火,必成火烧连营之势。
        2古建筑施工中消防隐患的防范对策
        2.1优化建筑结构
        在实际预防中,有关人员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木结构表面铺设防火涂料,以消除安全隐患,对难以修复的重要构筑物,应尽可能采用经耐火处理的专用材料进行更换,以免破坏古建筑的原有特性,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火灾荷载,将普通外墙改造成防火墙,严格控制木材总量,在重要位置防火玻璃或岩棉。

此外,基于古建筑的密集性特点,需要将防火区域进行提前划分,然后将防火门、隔离带及防火墙设置在每个区域,想要最大程度避免出现火灾后的火势快速蔓延,需要最大程度就地对自动防火系统进行安装,以此彻底消除火灾安全隐患。
        2.2完善消防设施建设,提升物防技防水平
        根据古建筑单位的特点及具体实况,对相关消防设施进行有效完善,如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自动火灾报警系统等。大空间古建筑内部,可选用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或火焰探测器,实现早探测、早预警、早扑救。想要确保消防用水,可适当增设室内外消防水池、室内消火栓、消防水箱等,若没有田间,则可适当设置相应的消防水龙。对于消防车无法进入的古建筑或建筑群,可配置能进入街巷的消防摩托、小型电动车等,车上配置简易实用消防器材。对消防设施相对薄弱的单位,建议增加消防设备设置点,配置更多消防水桶、消防水池等简易消防物资,尽量将灭火器设置数量增加。推进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安装,有效遏制发生电气火灾,推广运用物联网、智能消防、无人机等信息化手段,实现古建筑单位火灾防控能力的全面提升。
        2.3加强对日常用火的管理
        日常中的常用火有私家用火与炊事用火,一般,炊事用火指土建筑监管者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用作炊事与取暖的明火,但,此类火灾活动需要远离古建筑的仓库和木结构建筑,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专人管理,做好防火工作,用火后及时扑灭,从而降低明火对古建筑的威胁。通常,私人用火指游客吸烟而产生的明火,想要更好的保护古建筑,有关古建筑保护部门会在建筑周边设置禁止明火标志,并且命令禁止游客吸烟,以此有效降低明火为古建筑带来的危害,有效提升防护效果。
        2.4建立微型消防站
        配足配强站长、队员,配备防护和扑救器材,必要时要在古建筑重点防护区域设立第二个微型消防站。微型消防站是单位自身扑救初期火灾的处置力量,一旦单位发生警情,微型消防站能够第一时间到场处置,这时扑救的效率最高,火灾损失最小。北京市香山公园即在双清别墅、来青轩区域设立了单位内部第二个微型消防站。公园面积较大,为保护双清别墅古建筑,设立第二个微型消防站十分必要,它解决了第一个微型消防站到场距离较远、时间较长的困难。而两个站点相互呼应、内部联动,增强了处置力量可以发挥的效能。
        结束语:
        总体而言,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任重道远,需要经过长期不断的探索、不断尝试、不断创新,才能确保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长效性。通过上文的分析,旨在可以为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进而为我国古建筑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吴俊奇,张婧,曾雪华.新时期我国古建筑消防安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给水排水,2017,53(04):85-90.
        [2]魏尚成.古建筑建构材料火灾隐患及防火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13):103-105.
        [3]曹刚,尤飞.古建筑建构材料火灾隐患及防火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4,33(06):691-694.
        [4]刘琦,李东杰.浅谈西藏山南地区古建筑火灾危险特性及消防安全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8,23(26):68-69.
        [5]刘红雅,康振秀,康伟卿.浅议古建筑火灾危险性及安全防火措施[J].科技信息,2019,31(02):395-396.
        [6]赵淑芳.浅析古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消防隐患和防范对策[J].现代园艺,2017(06):201.
        [7]李永平.土木结构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17(2):54–57.
        [8]禚亚军.浅析古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消防隐患和防范对策[J].居舍,2017(35):1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