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生态修复过程中的误区探讨与模式构建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   作者:孟彦夏
[导读] 摘要:河湖系统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与生态廊道,是国土空间主动脉,是洪水的重要通道,在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与经济发展布局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市水文水资源管理中心  新疆北屯  836099
        摘要:河湖系统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与生态廊道,是国土空间主动脉,是洪水的重要通道,在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与经济发展布局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我国共有流域面积50km2以上河流45203条,总长度超过150万km,常年水面面积1km2以上湖泊2865个,水面总面积近8万km2,河湖的健康对于保障我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河湖水环境及其生态问题,从最初的由排泄物引起的病原体污染,到后期工业化过程带来的有毒有害有机物、重金属等的污染,再到水污染控制后期出现的自然水文要素的变化与水污染状态的逐步显现,污染呈现出复杂多元化的趋势。相应地,以保护和恢复水体功能为载体的各类研究理论不断涌现,如“还河流以空间”理念、“大水利”、“大景观”和“海绵城市”理论以及“生态水工学”概念等。河湖修复从单纯的结构性修复发展到生态系统整体修复。
        关键词:城市河流; 生态修复;管理
        引言
        在抗旱抗涝、水资源输送等方面城市河流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且现有大多数城市河流属于人工开挖而成。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加快,城市河流生态治理工程逐渐引起工程界的广泛关注。其中,传统的河流治理方法比较注重河道的排水能力,而未考虑河道的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和形态布局的整治,这严重制约了河流水生态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的提升;另外,各种生活垃圾在降水径流作用下排入河流造成水环境污染,以及水生态系统生物的明显减少和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等问题非常突出。
        1我国河道生态治理概述
        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河道中的砂石在城市建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人们常利用河道中的砂石来进行各方面的建设。同时,因过量的河道采砂、河道旁乱建房屋以及河道污染等现象的存在,导致河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其主要原因就是河道管理不到位。长此以往,会使河道生物多样性不断降低。为强化河道管理,应借助生态治理措施来管理河道生态环境,保障河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对河道开展生态治理也有利于水利工程建设,能够为农业灌溉提供帮助,达到促进农业生产的目标。
        2河湖生态修复中存在的普遍误区
        误区一:治理黑臭河就是把河水处理干净。在很多黑臭河道治理过程中往往将黑臭水体作为治理重点,投入大量经费。虽然水质短时间迅速转好,但黑臭情况很快反弹。这是因为,黑臭产生的根源在岸上,岸上的排污企业治理不到位。黑臭河的治理是长期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短期的关停不是根本解决的办法,关键在于岸上产业的调整、污染负荷总量的控制、管理的规范。浙江省近年推行的“五水共治”核心内容即是以治水倒逼产业转型。同时,黑臭河治理需要过渡性手段,比如以换水(补水)为主,辅助现地处理措施,在水资源相对短缺的条件下,应考虑采用定点补水的方式。误区二:城市平原河网进行分段治理、截流治理。在部分城市河网治理中,尤其是沿海平原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往往出现功能性水短缺现象,其在治理过程中将区域河网进行割裂,出现局部短期治理效果较优,但易受周围河道影响,无法实现整体河道生态治理。因此,河道治理根本上需连通,尤其是对于具有行洪排涝功能的河道,应将其作为整体考虑。平原河网水质的改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联动,河道修复只是中间环节。系统治理是根本,河段提升是补充。
        3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策略
        3.1河道堤坡设计
        城镇河道整治存在的主要矛盾是生态需求与防洪安全,在创造良好生境条件以及满足城镇自然生态需求的同时,河道堤坡设计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岸坡的抗冲防洪能力。所以,对于河道整治问题最为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合理的设计堤坡工程。最小过水断面面积和最大排水流量为河道斜坡设计的基本要求,一般情况下城市河流的面积极其有限,垂直于水面或斜坡设计的U型过水断面为城市内河道比较常见的方式。

由于城区内居民活动较为频繁且人口密度较大,为便于人或小型动物不慎落水时实施救援可将河道设计成斜坡,这种缓坡形式能够为搭救活动创造一定的空间,并且为居民活动提供较好的聚集地;同时,为了保证城市河流的水体量选取的河低防渗材料为植生型材料,河低设计形式为“包堤”式。
        3.2合理设计河流断面
        遇到横断面或纵断面时,应以泄洪安全为前提,尽量保持河流的原来形态,合理设计河流断面,做到宽窄并存、浅深结合、曲直相映,设计工作应保证河道的基本功能不会受到影响,还需要在最大程度保证河床原生态不受破坏的前提下,让河道设计可以体现城市现代化发展需求,构建优美的天然水域景观。
        3.3尊重自然规律
        在促进河道生态健康发展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遵循自然规律,科学开发和保护河道生态资源,以达到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的目标。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河道环境是重要的建设指标,要从内水防污工作开始做好河道管理。另外,应约束河道周围群众的不良行为,宣传教育群众不要将垃圾丢到河道内。针对河道周围的工业企业来讲,其需要依法生产,科学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以此来促进河道生态健康发展以及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4科学管控护岸工程
        护岸工程进行期间,掌握水域生态治理需求,结合堤内自然条件与水面线的情况,选择对生物栖息有利的工程方案,河道防护结构与河道堤身型式应该从建筑材料、当地交通条件、施工技术等层面考量,保证工程技术可以满足方案建设要求的同时,还应该选择经济性良好的方案,提升护岸工程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当下很多地区的水域生态环境处于极不合理的状态,因此在工程设计期间需要遵循河道自然规律,尽可能的减少石护坡与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量,让河道在最大程度上保持原有形态。护岸工程进行期间,应重点关注河道在扩宽堵口与截弯取直方面的工作,前者会增加下游淹没的损失量,后者会进一步加剧水流冲刷河槽下切的程度,进行河道在扩宽堵口与截弯取直设计,需从下泄流量与经济损失层面进行权衡,通过平行比较,从众多方案中选择可实施性高,经济效益良好的方案。在河道治理期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实际工作中贯彻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依托治理工程综合整治,打造健全的生态保护体系,提升河道治理水平,间接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3.5复合微生物修复技术
        自然河道在遇到一定的外来污染的时候都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黑臭河道之所以无法自我修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过高的污染负荷导致河道微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要想恢复河道的自我修复能力必须修复河道的微生态环境。复合微生物修复技术是通过接种复合微生物为河道补充有益微生物,分解水体及未清理干净的底泥中的污染物,提升河道水质,同时加快河道微生态环境的修复,为河道建立稳定的微生态系统。
        结束语
        在城市建设期间,应该结合持续发展要求,掌握地方河道水环境存在的污染问题,为了完成河道水环境治理工作,需要深入的分析水质污染的原因,按照河流的自然地理环境、流域水生态特征,在因地制宜的原则下选择堤型与堤线、合理设计河流断面、科学管控护岸工程,借此完成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工作,在最大程度上改善水体环境,提高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恢复能力,创造良好的滨河景观,让城市河道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1]石稳民,黄文海,罗金学,邱震寰,薛强,姚雯.基于生态修复的河湖环保清淤关键问题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42(S2):125-131.
        [2]杨枫.持续推进河湖治理工作上台阶[N].协商新报,2019-10-15(002).
        [3].持续推进河湖治理工作打造水清河畅的生态环境[N].四平日报,2019-09-25(006).
        [4]彭文启.新时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新思路[J].中国水利,2019(17):25-30.
        [5]左军,张建伟,黄淼洋.城市河湖生态治理工程措施的应用研究[J].河南建材,2019(04):96-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