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绍领
广西靖西市靖西中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高中政治教育越来越突出实效性,教材中的知识点在考试中往往都是与时政热点相结合的形式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是死记硬背政治书本中的知识点,不利于与时俱进地与时政热点进行结合,也就不能将知识点有效迁移到实际发生的事件中、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将时政热点与高中政治教学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新课导入,教学重难点,习题演练三个方面入手,分析时政热点与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时政热点;高中政治;灵活运用
社会的发展是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政治科目本质上就具有较强的实时性和及时性,将政治事件的发展结合着政治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解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知识点,发现事物本质背后的规律,更好地理解政治,而政治教材往往对于学生学习具有滞后性,教材中所举的例子,都是几年前发生的事情,不利于学生结合当下发生的时事政治事件更好地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因此,教师要将时政热点灵活地渗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贴近生活的政治事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拓展和补充政治教材的内容,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的提高,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利用时政热点开展新课导入
在一节课或者一个知识点开始了解之前,教师引用当下发生的时政热点作为一节课的开场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1】。有利于对课堂所学内容的顺利教学,而且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结合紧密的例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加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所学内容。
比如教师在讲“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这一课的时候,以近年来出现的新冠疫情,以及国家与国家的援助,包括一些国家出现的各种言论等时事新闻事件作为开头,引发学生对于该内容的兴趣。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问学生日常生活中了解到的国际关系,我国与哪个国家关系好等等。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例子开动脑筋,积极交流,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对于时事政治的迁移,养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内容。
二、利用时政热点突破教学重难点
高中政治教材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只是采用单纯地连接,学生较难理解,如果教师在讲解重难点的时候结合时事新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相关内容的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讲解重难点事,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与课本知识点相关的新视频之间首先向学生进行播放,吸引学生对于该节内容的注意力,再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互相讨论等,形成一定的认识,得出正确的总结,这样的教学将重难点化繁为简,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2】。
比如在讲“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课时,就结合当时央视热播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给学生展开讲解,引导学生发现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了解这种美,喜欢这种美,传承这种美。通过多媒体或者微课等新颖的形式,让学生对该节目进行观看,从而加深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学习,加深学生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于该课的全面掌握。
三、结合时政热点进行习题演练
所有教材内容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学生可以在今后的作业、习题练习甚至是考试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点,学生不光在课堂上学懂知识点就完成教学任务,而是结合时事政治将政治习题进行不断演练,最终让学生真正明白知识点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不论再出现怎样的热点新闻,都能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分析,有效解读时政信息,灵活运用国有知识点,时政热点时间,从而实现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讲解“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时,就结合当时的房价的相关时政热点进行分析,比如曾经的房子价格是多少元一平方米,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房价在里面之内呈现怎样的上涨模式。通过中央政府“房子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些政策,开始对房价进行控制,目前的房价市场是怎样的。这些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搜集一些资料,直观的对学生进行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一知识点。再例如猪肉价格这一时政热点,曾经猪肉价格是大概多少钱,后来由于一些时间导致猪肉上涨,后来政府出面开始调节等等,通过这些时政测点与教材的结合,能有效培养学生对于时政背后的规律进行把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高中政治教学早已不仅局限于对知识点的单纯讲解灌输,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对时政热点能灵活运用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有效结合时政热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不断提高政治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红. 时政热点与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结合[J]. 神州, 2018.
【2】彭书棋. 浅谈时政热点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000(024):1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