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保护理念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6期(下)   作者:杨柳萍
[导读] 在环境污染不断严重的形势下,国家对环保事业更为重视

        杨柳萍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榜头中学,福建 莆田351256
        摘要:在环境污染不断严重的形势下,国家对环保事业更为重视,提升国民的环保意识成为了重要工作。而学校将环保教育做好,有利于全民提升环保意识。为此,文章分析地理教学的环保理念渗透意义,探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理念的方法。
        关键词:渗透;环境保护;地理教学;高中
        引言:在现阶段,环保问题属于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高中生是新的国家公民,他们应该从小培养环保意识、环保习惯,提升个人的环保素养,以此让人们居住生活的重要环境得到真正的改善,让环境得到真正的保护。在高中,地理学科和自然环境的联系密切,以地理渗透环保教育,将让环保教育起到更好效果,同时促进地理教学的改革。
        一、地理教学的环保理念渗透意义
        在传统教育中,环保教育的渗透并未受到更多教师的重视,使得学生的环保意识发展受到了一定的抑制。在全民环保的趋势下,地理教师需要改变片面的教育观,认识到环保教育的渗透意义,重视地理教育中的环保渗透。
        (一)促进环境保护
        在我国,环境状况显得不容乐观,十分需要国民对环保事业的积极参与,以此让环境恶化的不良趋势得以遏制,让环境状况逐步好转起来[1]。在地理课堂,渗透好环保理念,有利于更多学生在环保事业内的积极参与,使其在思想引导下积极实践环保工作,让环保工作得以落实。这属于国内环保工作需要完成的工作,直接关系国内环境问题最终的解决效果。
        (二)促使学生实践环保理念
        学生属于社会及国家内的一份子,他们同样有着环保的个人义务。在地理课堂,环保理念的合理渗透,可以让学生对环境状况更为清晰的了解,引导他们从思想上对环保充分认可,以正确思想引导其日常行为,让学生能在生活中实践环保,做好环保,让环保教育真正发挥作用效果。
        (三)改变教育教学的不足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对学生以地理学习培养环保意识的过程不重视,使得环保理念无法顺利践行,这属于教育上的不足,需要教师在后续教学中进行改进[2]。在地理课堂中,环保理念的有效渗透,正好能改变教育现状,解决教育的不足,改善教学的传统方式,让地理教学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理念的方法
        在地理教学时,可以渗透好环保理念的具体方法较多,需要教师发挥创意,结合教学的需求、学生需要进行思考。但在环保理念的渗透中,基本会分为在课堂教学、课后练习、课外实践内的渗透三种。教师应该积极查阅资料,了解其他教师在环保教育渗透中使用的理想教学方法,借鉴各类方法并及时改良,让环保教育渗透的方法更为合理,适合学校条件,适合学生状况,让地理教育在环保事业的推进中发挥作用。
        (一)课堂教学内的渗透
        在地理教学中,课堂教学非常关键,学生更多的技能和知识,都来源于在课堂内的学习[3]。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对环保理念合理渗透,逐步发展学生的环保意识。首先,在新课导入时,教师便可以尝试环保教育。对新知识有效的导入,属于教学的开端,当新课导入获得良好效果时,便能吸引学生充分的注意力,让他们将时间、精力投入进地理学习中,并促使学生对各类知识加强理解,使其综合素养得到发展。比如,为让学生对全球范围出现的气候变化有所深刻了解,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首先展示给学生准备好的课堂导入资料。导入资料可以包括和环保、环境恶化相关的漫画、影视视频等,比如大海啸视频。

在学生观看导入资料后,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表情适时提出“你认为视频内的灾难未来会发生吗?这些灾害为什么会发生?”等的问题,鼓励学生对环境破坏、环保相关的知识进行思考。在导入资料、引导问题的影响下,很多学生都会对本节的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此时,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后续的学习,通过新课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使其初步树立环保意识。
        其次,在教学方法中,也能渗透环保理念。在课堂中,除新课导入能渗透环保意识外,各教师可以尝试将环保渗透在教学的方法中。比如,为让学生对水资源利用的相关知识深刻了解,在课堂的开端,教师可以为学生简单讲解水资源知识,并为学生展示生活内的水资源浪费、节水宣传等资料,鼓励学生分组开始讨论,分析生活内哪些行为都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并找到学生有效节水的各类措施。在学生集体的分析及讨论后,他们可以对水资源利用的形势、节水有所深刻认识,了解到生活中的节水行为,使其环保意识得以有效提高,并促使学生对本节所学内容加强理解,发展其地理素质。
        (二)课后练习中的渗透
        在地理学习中,课后练习属于学生巩固技能及知识的重要活动,对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非常关键。在素质教育这一背景下,为让学生发展学科素养,一些教师会布置开放性较强的作业,通过此类作业引导学生在巩固技能及知识的同时,能发展综合素质及能力。而在地理教学时,各教师也可以尝试此类方式,让学生在开放性较高的练习中,逐步提高环保意识,加强对环保的认识。
        比如,为让学生对交通运输方式还有布局变化带来的影响加强了解,在教学后,教师需要视具体状况,为学生布置合理的作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街头调研的表格,并辅助以网络搜索,以此挑选出多名调查参与者,对他们居住的大概位置进行询问,了解他们日常出行会使用哪些交通工具,掌握各参与者对不同交通工具不同的看法。在此前提下,分析各类交通工具会怎么影响城市的格局规划还有环境保护,最终将所收集的数据资料整理为图表及研究报告,形成书面材料上交。而在对学生实际能力水平考虑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行组成任务小组,使得各小组组员能够合作完成上述作业。在此类开放的调研式作业中,学生能对所学地理知识进行巩固,使其通过生活活动了解学习地理知识的本质,并能学会通过地理知识对生活事件进行解释,发展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课外实践中的渗透
        在教学中,教师属于领导者及组织者,并属于为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的重要榜样。可见,要促使学生发展环保意识,各教师不但要在教学中渗透环保,也应该在课外实践时,成为学生的良好榜样,促使他们发展环保意识。
        比如,在地理学习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环保科研类型的活动。而在活动中,需要教师对学生不同行为做好观察,引导他们完成环保意识的树立,使其提高保护环境的能力。教师可以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对塑料瓶、塑料袋等塑料制品科学使用,教导学生将因研究所产生的各类垃圾及时带走。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对生活案例进行讲解,以此对学生带来启发,使其能对个人的生活行为进行规范,不会导致环境被污染,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为让学生对环境保护有所深刻认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图片及视频,使其了解丘陵、山地的环境,了解山地保护的意义,确保学生可以树立森林保护的意识,了解树木、森林对人类生活的意义,以此引导学生能在生活中更少的使用一次性的木筷等产品,强化学生个人的环保意识,促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结束语:在地理教学时,要让学生发展环保意识,需要教师重视个人教学素养的提升,确保能在教学中灵活渗透环保的各方面知识,通过系统、全面、长期的环保渗透教育,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发展环保意识,使其能在生活中积极实践环保,促进国内的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胡成胜.中学地理教学中环保理念的培养[J].明日,2019(34):0121-0121.
        [2]蒲先美.环境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融入途径[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000(012):46.
        [3]胡茂.高中地理环保教育的渗透之我见[J].女报:家庭素质教育,2020(1):0033-00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