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如何运用教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6期(下)   作者:徐云慧
[导读] 初中历史与社会虽然教材知识庞杂

        徐云慧
        浙江省温岭市箬横镇贯庄中学317507
        摘 要:初中历史与社会虽然教材知识庞杂,但可以灵活运用教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本文主要讲解如何挖掘教材中重要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梳理归类书中知识点,创新学习方法,利用教材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关键词:初中;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生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教师讲解知识的重要载体,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发挥教材的重要作用,在这里通过三方面进行细致讲解。
一、挖掘教材资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理解教材的总体结构,研究相关知识
        每一本教材都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也不例外。教师备课前需要找出其中的核心点,梳理教材内容知识架构,将教材进行压缩。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历史是随着时间不断的向前推移,将这些时间进程中发生的事件进行细致的梳理,了解发生的背景、产生的意义等,区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教师这样做可以对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有非常好的了解,教学思路更加的清晰,历史脉络把握精准,这样才可以将知识有条理的传授给学生,难点知识重点剖析,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进行知识的梳理,不会因为知识的繁杂找不到方向。
        通过对于教材知识体系的建构,教师可以对教材知识有基本的掌握,但是作为教师,需要有更广泛的知识了解,历史与社会相关知识点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对于社会历史的进程、其中的前因后果、历史事件的影响、社会变革的意义等都是需要教师提前了解。例如可以阅读《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书籍,探究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等,梳理教材中的知识会更加得心应手。便于在课堂上进行教材知识的讲解,这样也便于教师丰富和创新教学内容,为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延伸讲解。如通过视频、图片制作、实物展示等方式灵活教学,教材可以借助这样的方式“活”起来,使得学生对于教材的学习有更多的兴趣,主动探寻历史与社会的变化,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能更好的做到。
(二)挖掘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优化教学方式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材内容并不难理解,但是涵盖的内容非常的广泛,想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让学生明白历史事件的发生虽然距离学生是遥远的,但是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而且科技的发展与学生的生活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通过对于两者联系的探究,转化传统授课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材知识的学习。


        在课堂上可以进行教材知识的讲解,但是很多历史的发展都是有迹可循的,教材中的知识讲解之后,可以带领参观学生历史古迹和历史博物馆,让学生观察了解历史生活的变化,感受中国文化的发展变化,了解中国丰富的物质文化,零距离感受中国历史的文化变迁,将这些可以用笔记记录下来,在课上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不同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与现在的生活相比,思考一下其中的变化意义。或者可以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还原历史场景,学生的参与感更强。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与父母一起沟通交流,了解当下生活与过去生活在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变化,观察自己中与以往的生活变化,包括交通工具、电视、电话等发展变化给自己带来的改变,越贴近于自己的生活,学生的自我感受会越深,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看到自己祖国一步一步迈向更加强大的未来,这样让学生对祖国的发展有更强的自豪感,同时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善于总结,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进程,探寻社会的发展,这样的初步梳理能够让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有所了解,但是想要记忆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核心点,突破知识的难点,对于易混淆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如戊戌变法、遵义会议、红军长征等相关知识点的记忆,不是死记硬背就可以的,这样的学习思维需要改变,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梳理记忆学科知识。
        灵活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是非常有帮助的,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于复杂的时间记忆,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时间轴,标出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地点、或建立的国家、参与事件的重要人物等。如中国古代史发展线索,可以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建立进行时间标注,奴隶社会期间建立的王朝再进行标注,封建社会建立的王朝以及社会发展的特点进行标注,由此可以清晰记忆理解。再者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时期发生的事件进行归纳总结,如中国近代开放政策的背景、国家主权行使情况、主要政策内容、政策实施的影响等,也可以将新时期对外开放的知识点用这样的方式归纳整理,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记忆。学生需要学会对于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建立利于掌握知识核心点的思维导图,逻辑清晰,富有层次,便于在理解中很好的记忆重要的知识点,这样不会对看似复杂的历史与社会知识产生抵触心理,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挖掘教材习题潜能,夯实学习基础
        学生掌握好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知识只是学习的一部分,还需要在学会如何应用,尤其需要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灵活应用教材的习题或教学卡片。如引导学生。如探究中国近代化开端、分析红军长征的原因以及重要历史意义、讨论“经济全球化”中,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等,对于教材之外的延伸知识点也需要提醒学生注意,让学生在学习中重视知识的拓展延伸。指导学生在思考中进行学习,在应用中巩固理论知识。如果条件允许,附近有历史博物馆、科技馆或者历史文物古迹、革命故居等,可以为学生布置任务,去实地参观了解,切身的感受才能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更深的认识,主动的探寻,才能明白历史距离他们并不是那么的遥远。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
结束语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知识素养,利用多种方式将客观的历史与社会知识分享给学生,创新培养方式,加强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对社会发展有更深的参与感,在此基础上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也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玲玲.初中历史与社会如何运用教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04):22.
[2]方锡东.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讨[J].考试周刊,2019(46):1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