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6期(下)   作者:王艳梅
[导读] 小学教育是人们接受教育的最早时期也是最长时期

        王艳梅
        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杨店镇王楼小学   山东济宁汶上 272500
        摘要:小学教育是人们接受教育的最早时期也是最长时期,因此教学效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趋势。基于此,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应当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
引言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的重点学科,教师需要将理论联系实际,调整教学思路及教学方向,注重对细节要素的分析,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需要站在宏观角度,以敏锐的视角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积极抓住有效的教学时机点亮课堂,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思路和方向,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更好的收获与成长。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所设置的教学目标不太明确。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健康品质的形成,使学生获得全面地发展。但是目前的事实情况是部分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只是一味地想要完成教学任务,使得教学的过程过于形式化、单调化,只是对学生进行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所使用的教学方式不正确。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如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那么学生会对这门课程产生厌烦感,教学效率也可想而知。第三,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正确。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依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完全主导着课堂,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四,课后作业的形式化较为严重。教师在完成教学后,只是对学生布置一些抄写类型的作业,这种类型作业并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五,课程考核过于简单。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进行考核时,不能只按照各阶段的考试成绩去定论,这样的考核方式是不科学的。所以说,要想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从以上五点出发解决问题。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2.1积极加强学生自主体验
        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自主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不同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并从小处着手,注重对细节要素的进一步解读。活动性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特点,教师要关注不同教学环节的实践要求,精心设计和安排不同形式的区域活动。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和鼓励学生的过程中,保障学生能够调动个人的各项感官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意识到学科学习的重要作用,从而学会主动规范个人的行为举止。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还应该坚持站在学生的角度调整战略思路及教学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进而构建高效课堂,发挥学科教学的指导作用。
        2.2合理设计教学方式和内容
        作为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教学课程,道德与法治一直都存在于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只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对于升学率的重视,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被人们所忽略。虽然多数学校都开设了这门课,并发放了教材,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这堂课一直都如同虚设,无法体现出其所具备的效用。

基于此,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不仅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也需要以超出教材但不高于学生理解能力的社会案例进行教学活动,才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由于教材编制具有统一性特征,而学生之间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师仅按照教材进行教学便无法顾及各个方面和每个同学,不仅会打击到部分学生的学习信心,也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与能力等情况,针对班级学生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并以因材施教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与方式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奠定基础。
        2.3以互动代替提问,让学生发散思考
        提问是传统课堂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会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围绕某一重难点知识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回答,以此检验他们对于该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但是,这一方法存在一定弊端。一方面,问题的提出是从教师的主观思维出发的,具有一定局限性,只能展现学生对该问题所涉及知识的理解情况,并不能展现学生对全部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在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是有限的,他们很难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度思考,也很难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因此,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应以互动这一更加开放、活泼的师生交流方式代替刻板的提问,鼓励他们对知识进行发散思考并结合自身不理解之处向教师、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在多元的思考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加强情感体验、深化思维水平。
        2.4回归生活实践
        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对事物的理解主要凭借直观感受,造成学生对道德和法治的认识较为肤浅,需要借助生活加深理解,学会如何践行正确思想观念。例如,在学习《国旗法》的相关知识时,需要对学生爱国情怀进行培养,但单纯教导学生尊敬国旗显然无法使学生获得深刻感受。结合学生生活经历,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国庆、春节等节日到处升国旗的视频,使学生从人们统一瞩目的庄严表情和行为中感受国旗的特殊力量,体会民族自豪感。从实践出发与学生讨论“你们将来都有机会加入升旗组,平时升国旗后一般傍晚才会降旗,但你们知道什么情况下将提前降旗么,为什么?”等问题,能够为学生践行理论带来启示。在讨论后学生可以指出,为保护国旗不被大雨淋湿,遭遇恶劣天气时会提前降旗。教师进一步提出“平时生活中有哪些行为都是违背了《国旗法》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进行探究,对装饰小国旗被随意乱扔等行为进行批判,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得到爱国情感培养。
        2.5加强教师示范和引导
        教师的指导和规范对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意义重大,能使学生提高个人的主人翁意识。但是,有一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对学生来说是学习难点,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的适时引导是非常关键的。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示范,给予学生方向上的指导,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从而找准个人的努力方向。学生在自主思考、主动判断的过程中,个人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因此,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机会,鼓励学生自主实践,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学习,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完善教师的教学成果有着重要价值,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道德和法治的教授,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凌云芳,张延庆.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0(47):185.
[2]薛志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04):171-172.
[3]方学涛.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求知导刊,2020(14):44-45.
[4]丛才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中华少年,2020(05):100+102.
[5]刘永林.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对策探析[J].问答与导学,2020(01):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