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英 罗 勇
眉山市东坡区通惠小学 眉山市东坡区通惠小学
摘要: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行为,在课堂中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为学生营造思维的磁场,引发数学思考。在说中做,表达更有条理;在做中学,经历探究过程;在学中思,提高思维能力。精心设计练习,发展思维;反思错题,在辨析中培养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思考;思维能力;学科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指出,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行为,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能感悟数学的本质和价值。在数学课堂中为学生营造思维的磁场,让学生在思维的磁场中引发数学思考,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数学学科素养。
一、教师乐动,学生乐思。
要让学生乐于思考,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教师要尽量把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设计教学过程,运用有效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认为“数学好玩”,爱上数学,从而乐于思考,主动思考。
二、巧妙设计,引发思考。
(一)说中做,表达更有条理。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思维的开始、经历的过程,再到形成的结果都要数学的语言来表达,课堂中学生大胆说、讲、议、辨,给其充分表达的机会。例如: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在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说,一边摆小棒一边说,比如我先摆了3根小棒,又摆了2根小棒,合起来是5根小棒,所以列式为3+2=5(根);看图说图意,提数学问题,说算式,比如树上原来有8只鸟,飞走了3只鸟,还有几只鸟?列式为8-3=5(只)。让学生在语言描述中,构建数学知识模型,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二)做中学,经历探究过程。
动手操作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我们的教学中,数学知识不只是让学生知道结果,重要的是要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要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老师要充分挖掘出教材中可提供学生操作的内容,比如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知识块,可操作性强,有意识地设计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猜想,动手剪、拼、摆、移,演绎推理得出结论,最后验证猜想。在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演绎、推理、归纳概括能力,提高创新能力。例如:教学“圆周长”时,认识圆周长后抛出一个问题,“你觉得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学生齐答:“圆的周长和直径、半径有关。”接着学生的回答说:“圆的周长的确与圆的直径、半径有关,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做这个研究?”学生兴趣盎然,接下来分组做起了研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的活动,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提升数学学科素养。
(三)学中思,提高思维能力。
1.多追问。在数学学习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追问“为什么?”“还有不一样的想法吗?”,通过问题串引发学生思考。比如在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中追问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计算的道理上是不是一回事?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对齐的实质是相同数位对齐,从而实现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
2.精心设计。设计有过程的参与,有意识的利用思维定势,巧布“圈套”,制造“认知冲突”,使学生的思维出现失衡状态,把教学调整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最佳发展高度上”。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老师写下一个数装在信封里,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个数是多少?在学生的思维定势中是能猜出来的,但结果都猜错了。这时教师问你还猜吗?怎么办?引发数学思考,引出字母表示数。
三、拓展练习,发散思维。
(一)精心设计,在练习中发展学生思维。
在课堂练习中进行变式练习,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发现问题本质属性,通过“一题多解”、“多题一解”,让学生总结发现规律。比如:在六年级学习了分数乘除法,比的知识以后,设计一道“男生人数比女生多六分之一,全班一共有52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决,沟通分数、除法、比之间的联系,发散学生思维。
(二)反思错题,在辨析中培养思维能力。
特级教师俞正强有一堂课是《错的研究》,给我们传递了一种理念,错题是有研究价值的,要给学生在错误中成长的机会。通过对错题的研究,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比如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57.3-32.73时,有位学生答案是24.63,通过展示发现他把32.73百分位的3直接给落下来,引发同学们的数学思考57.3的百分位上要添0再减,从而弄清了小数位数不够减怎么办的问题。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思维能力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时间和空间,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提升数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何凤妃. 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情境创设策略探究.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