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筠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龙溪中心小学
【摘要】德育,是整个教育的核心。那么教师在开展音乐教育工作之际,也需要将德育放置其中,让德育之风吹进小学音乐课堂,将道德教育与音乐完美结合,既让孩子了解音乐的同时,又能完好突出音乐中蕴含着的思想意识,从而增加德育教育的机会。为让德育之风完美吹进小学音乐课堂,本人结合众多教育者的教学经验以及个人看法,现提出了具体的吹进之法。
【关键词】德育、小学音乐、策略
【正文】音乐课堂上,教师不仅能教授基本的音乐知识,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了解和享受音乐,而且也能把音乐和德育结合起来,音乐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怀,从中可以抽取出爱国情与家乡情等,在完美演绎下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慢慢了解甚至是有感而发,逐渐渗透让学生们拥有这些情怀。
一、爱护思想不断启发
爱护之心,是社会责任的体现,亦是美德的体现。所以说,在音乐课堂上教师需要不断启发孩子们的爱护之心,帮助他们完成人生的必修修炼课程。这个年纪的孩子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往往对很多事物都很好奇,好奇必然会采取行动去探索,不恰当的行为必然会对事物造成破坏,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用好言语,帮助他们产生爱护思想,去保护身边事物动物,发挥出自己对他们的关爱,将爱护之情永怀心中,逐渐形成行为做到爱护皆有。好比在学习第四单元“音乐中的动物”时,带领大家了解每一课的音乐时,也要把握大家对动物的爱护之情的培养,爱护不光光要求大家用这份心,也需要用实际情况来证明。在“小蜻蜓”的学习中,除了教给孩子们如何唱歌的技巧,会掌握歌曲中的节奏外,也要培养出他们对小蜻蜓的爱护之心,具体可以利用歌词入手,先让他们观察图片,了解到蜻蜓轻盈的翅膀,以及他们的习性特征,了解过后可进入抒发情感的环节,让他们感悟要爱护小蜻蜓,不能随意破坏他的身体,只有不断启发这种爱护思想,孩子们才会在实际生活中完美做到爱护动物,这才达到了德育的效果。
二、不同情怀慢慢渗透
小学音乐课程中,有许多充斥着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怀的音乐,教师想要给孩子们渗透爱国情怀,可以从这些歌曲中入手,把握好教学方法,让他们在音乐中了解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怀,以此来振奋他们的精神,从而加强他们内心中的爱国热情。
比如:在进行“国旗国旗真美丽”学习时,大家听一听这首歌曲,然后去问大家:“同学们,你们听完这首歌有什么感想呢?大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教师需要带领着同学们逐字逐句地进行朗读歌词,在读的过程中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情感,随即可安排一名小朋友领读歌词。读过后,让大家注意教师的表情和声音,为了让大家更好把握歌曲的旋律,教师可以先分句教授,然后安排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分句练习传唱,除此之外还可以加入教师范唱和学生歌唱做比较,更好让学生把握歌唱的情绪,进而模仿教师的声音,这个过程能让他们更深入感受到特定的情怀,在课堂的最后,需要教师对学生们的表现和歌曲的情感做出最后的评价,把今日课堂的目标进行汇报,让他们明白今日课堂的内容,并有所感悟。
三、劳动意识慢慢培养
这个年纪的孩子更是家长的心头肉,他们还不具备良好的劳动意识,教师可以利用音乐资源来进行培养,帮助大家树立对劳动的认识。比如:在学习“劳动最光荣”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安排游戏的方式来学习歌曲,像是“理发师”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安排理发活动,拿着道具模仿理发师的动作,就如歌词中“刷、咔嚓、沙沙”展示一样,梳子会发出刷刷的声音,剪刀会发出咔嚓的声音,喷壶会发出沙沙声音,这些道具教师要提前准备好,方便孩子们在课堂上完成游戏,教师可安排他们通过配合来帮助“顾客”理发,其后会获得报酬,通过这样的行为来让他们明白劳动的意义,等到完成游戏之后按照原来的形式进行范唱和传唱,询问他们在歌词之中和整体的节奏中,大家有何感想,对你的生活有何影响等等,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和音乐感悟,让大家重新认识到劳动的含义,具备良好的劳动意识。在课程“大家来劳动”中,开课前教师可以向他们询问大家:“同学们,你们都做过哪些劳动呢?”然后播放动画,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劳动经历,“哇,大家体验过这么多的劳动呢,咱们下面来听一首歌,听的过程中需要跟住节拍来做劳动动作,老师看看谁最具有表演天赋。”通过让他们熟悉音乐的节奏,他们就会慢慢投入进去,欢快氛围下更能激发出他们的劳动意识。
【结束语】总而言之,音乐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在音乐中渗透德育思想,让他们能感知音乐中明白音乐创作者的情怀,在音乐课堂的学习中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能爱护周围的一切,热爱祖国并发挥自身作用能为其作出贡献,也能热爱劳动。与此同时,也要想方设法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们在活跃的氛围中度过课堂的每一刻,让音乐和德育完美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王志娴.策略引领,让小学音乐课堂“活”起来[J].文理导航(下旬),2021(02):82-83.
[2]康敏.让德育之风吹进小学音乐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20(13):223.
[3]袁晓蓉.让德育之风吹进小学音乐课堂[J].名师在线,2018(14):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