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法治素养培育的高中政治课堂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第6期(下)   作者:王强
[导读] 法治素养是全体公民的道德底线,也是保护学生

        王强
        浙江省诸暨市海亮教育园外语中学高考部
        摘要:法治素养是全体公民的道德底线,也是保护学生,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一道警戒线。目前在高中的政治课堂上,因为很多学生都重视升学和考试成绩,对于综合素质的培育,往往有一些忽视。老师在课堂上的授课方式也有些死板和单一,学生学习政治课大多依靠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把政治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思维当中。提高老师的法制素养以及授课的能力,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只是法制素养培育单单看老师的课堂讲解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加强和家长的联系,以便社会各界共同营造一个遵纪守法的氛围。
        关键词:法治素养;培育;高中;政治
        如何在高中的政治课堂上进行法治素养的培育,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方式和方法,目前的高中政治课堂上也出现了很多教育的瓶颈,需要老师们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
        一、目前高中政治课堂现状
        1、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作为高中生,完全有能力自己看懂法律条款,了解法律程序,阅读很多法律故事。但是很多学生,对学校里张贴的法治宣传海报视而不见,对每天电视和网络上面充斥着犯罪故事和社会新闻充耳不闻。没有自主地了解和学习法律知识是很多高中生的通病。学生因为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总是依赖老师进行学习,甚至在课堂上经常没有认真听讲,导致学生的法治素养都有待提高。课堂上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以考试为导向,只有在老师讲到高考重点的时候才会提高注意力,再加上文理分科,很多理科生因为对政治不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完全不再接受任何法治教育。课堂之外的很多时间才是学生产生分化,向着不同方向发展的关键时间,老师对于学生校外的情况很难掌握,在课堂上一直以说教的方式进行法治培养不但效果不好,还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继续利用警告学生以及恐吓学生的方法进行法治培育是不行的。
        2、授课形式单一
        高中政治课堂的乏味,并不单单只是因为学生的学习被动,与政治课堂的授课模式也有一定的关系。政治内容的本身就是相对严肃的,严肃的内容并不代表一定要用死板和单一的方式进行呈现,目前的高中政治课,很多老师都是照本宣科,让学生在教材上勾勾画画,课后进行简单的背诵。没有用心地进行理解和分析,政治思想和法律知识没有内化到学生的思维中。很多老师还不能熟练地运用电脑制作课件,还会觉得课件的制作增加了备课负担,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就是听老师在讲,与老师没有互动,整个课堂气氛都很严肃,因为学生的接受度不高,老师在授课时偶尔进行提问,学生也会用死板的书本知识回答,完全没有自己个人的思考,单一的授课方式,很难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课堂上的教学变成纸上谈兵,学生也觉得法律离自己非常遥远,学生之间没有关注社会,重视法治的氛围,没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高中政治课堂建议
        1、提升教师法治素养
        在高中政治课堂上,老师仍然是进行法律宣传的排头兵,可以说学生想要了解法律,提升自己的法治素养,大部分的信息和知识都是来源于老师。老师,个人一定要不断地补充专业知识,提升好自己个人的法治素养,才能够言传身教地将法律知识传递给学生。从老师的角度出发,不断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提升和完善自己的法律思维,可以创新地开发更多的课堂授课模式,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死板的教材知识点,通过一个个故事串联起来,让学生在情境当中体会到学习法律,掌握法律的重要性。在高中《思想政治选修五》里有一个专题是“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老师在进行课程导入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个情景剧或者是法治频道的一档节目,完全可以将法律知识贯穿到了整个事件的始终。

甚至还可以采用排演情景剧的方式,让学生以某条法律法规为主题,自己编写剧本表演出来,通过对剧本的排练,会进一步加深对法律的理解。老师在学生排练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一些指导,提供有深度的法治思考,帮学生找到合理的剧本编写角度,引导学生对某一种不合理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进行反思。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能逐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法治知识的学习,做到教学相长。如果是课件的制作,老师也应当不断完善其中的法治逻辑,带领学生层层深入,对同一个法律问题抽丝剥茧,理清脉络。
        2、加强法治教育和生活的联系
        生活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是多种多样,但是必须得承认法律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中国人讲究着很多潜规则和人情往来,某些违背了法律和道德的交往,不但不利于事情的成功,反而玷污了某些人的人格。作为高中生,内心一定要充满正义感,善良和正直应该是一个优秀公民应该具备的素养。在进行法治素养培育的时候,一定要将枯燥的法律条文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更有助于学生进行理解,明白法律之所以如此规定的原因,发自内心地遵从法律的条款,并愿意忠心地维护法治,弘扬法治,让社会中的很多事情都能够得到公正的判定。社会若想要良好地运行,即将踏入社会的高中生都需要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因此,法治素养的培养应当是可操作的,实用的,贴近生活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祖国的未来,作为高中生,法律就是他们的武器,他们可以利用法律在自己受到侵害时保护自己,在想要冲动行事前,不会轻易触碰法律的红线。老师为了更好地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将法治培育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就需要教会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虽然课上老师大多数都是讲理论,但是法治思维的培养就是需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内化到日常生活中,可以开展由学生合作完成的以法治为主题的分享,让学生主动地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课堂中教授的理论结合起来。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想法,可以激发出更多的灵感,在探讨和研究法治素养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针对学生情况安排教学内容
        高中政治课堂的法治素养培育,并不只是简单的老师进行讲课,学生听课就行的。一定要调动家长的力量,通过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与家长共同监督,共同管理,规范学生的行为。虽然大部分学生,在学校中都会遵守学校的管理和规定,但是也存在部分学生违法乱纪的行为,例如:破坏学校的公物,和老师同学发生暴力冲突,跟随社会人员收取保护费,贩卖毒品等等,社会的黑暗总是在不注意的时候侵蚀到校园的角落。老师和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更多地关注学生,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日常行为出现的异常处,在课堂上把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提前进行预防的讲解。但是不能随意给学生贴标签,在很多事情没有调查清楚前,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迷途知返,改正错误的。大多数的普通学生,一定要建立好他们的法律意识,让他们在受到伤害时,不会轻易地向恶势力低头,同时也会利用法律,维护好自己和他人的权利。老师课堂上的内容是不可能把所有的法律知识都囊括的,老师一定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学习,要从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入手,为了更贴近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定期地进行家访,和家长沟通,才能不断地完善和改进课堂内容的设计。不同学生因为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不同,对同一个知识点会有不同的理解。老师能够通过学生与学生沟通,了解到更多看问题的角度,以便在教学中安排学生真正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
        结语:为了更好地培养高中生的法治素养,在政治课堂上讲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都是很重要的。老师在进行法律知识的讲解时,除了自身要补充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内容外,也可以创新地开发更多的授课模式,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工具,营造一个情景化的课堂,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法律非常重要,重视对自身法治素养的培养,自发地去学法懂法守法。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法律的普及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雪. 基于法治素养培育的高中政治课堂研究[J]. 新课程(中学), 2019, 000(004):15.
        [2]杨勇. 基于法治素养培育的高中政治课堂探讨[J]. 新课程·下旬, 201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