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柯妍 刘兰娥
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官坪中学
摘要:桑植民歌是张家界土家族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但是鉴于桑植民歌弘扬、发展的不完善,本文试图通过调研桑植民歌的传承现状,阐明目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的桑植民歌所面临的重重困境,并引起广大教育者的关注,以弘扬、传承桑植民歌为目的,加深教育界及艺术界对桑植民歌的认识,推进地方民歌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桑植民歌 土家族民歌 民族文化 传承
前不久给孩子们上过一堂音乐欣赏课《龙船调》,在轻松和愉悦的氛围中,孩子们通过聆听宋祖英的《龙船调》和《马桑树儿搭灯台》,真实体验和强烈感受到土家族民歌的特点及艺术魅力,增加了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孩子们有对民歌兴趣盎然的,也有觉得索然无味的,课后引发了我对本地中学音乐课堂引入原生态桑植民歌的一些思考。
一、何为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大致可分为:桑植白族源流歌、山歌、小调、花灯调、红军时代歌、哭嫁歌、傩愿戏调、佛戏调等[乐之乐.《桑植民歌的分类研究》.中国音乐.1005-8575.5-10.]。本文所探讨属于桑植白族民歌类型,其既不属于传统土家族民歌,也不属于传统白族民歌。而是土家族与白族文化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信息交融、多民族之间文化的碰撞和人口变迁中,受到自然环境、地方语言、风土人情、民族审美的影响,形成的别具一格的桑植民歌。
本人通过对《桑植白族民歌选》[陈金钟.《桑植白族民歌选》.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4-12.]、《桑植民歌》等有关桑植地区民歌研究的文献研究,总结出桑植民歌类型除了小调、山歌、号子,还有、劳动号子、薅草锣鼓调子、革命民歌、仪式歌、挽歌、嫁歌、摇篮曲、三棒鼓、渔鼓、傩腔等。[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huaxia.com/hn-tw/xtjl/jczt/swjsjyhnsfwzwhycwlz/fygjml/2012/10/3052288.html]调式调性属于民族五声调式,即:宫、商、角、徵、羽。山歌节奏自由,通常随着歌曲的情感意境来变化,内容以表现年轻人的爱情生活为主。桑植民歌,都是来自生活、来自民间的即兴之作,风趣幽默,智慧灵活。
二、中学音乐课堂引入原生态民歌的必要性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桑植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信息交融、多民族之间文化的碰撞和人口变迁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和鲜明的地域性,每一首乐曲都是历史的一面旗帜,书写着他们积极、进取、抗争的历程。但是有很多孩子不会唱地方民歌,因此,我们音乐课堂有必要担负起挽救原生态音乐的的任务,而教材也必须突破“大一统”格局,适当加入部分桑植民歌,让学生先了解自己周围的原生态音乐,以点盖面,再去了解更多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民歌。通过欣赏与学习桑植民歌,可以让学生感知土家族的历史和内在风格,体验土家族习气与人生态度,从而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明在学生们心中植根,继而传承与发扬光大。
三、桑植民歌传承及发展的对应策略
(一)发展现状
近几年,桑植民歌的发展略有起色,被当地人称为“张家界歌后”本土歌手黄道英,不仅把桑植民歌唱到了北京,还唱到了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被老外称做“上帝的声音”。《槐树花儿香》、《花大姐》等曲目经过改编不仅获得了“湖南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二等奖,还在中央电视台“精彩中国·江山如此多娇 ”栏目中播出。桑植地区民歌是中华民族艺术之瑰宝,是全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 传承人现状
笔者2020年5月1号前往桑植县官地坪镇杜家坪村拜访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谷彩花,并对桑植民歌的传承链作了口述资料的整理[ 桑植民歌传承人谱系:第18代传承人——谷得谨;第19代传承人——谷徒昇;第20代传承人——谷伏业;第21代传承人——谷志堤;第22代传承人——谷忠有;第23代传承人——谷春凡;第24代传承人——刘金刚。由于年岁久远,村里没有保留记录传承链的传统,只能靠谷春凡与乡里的老人一起回忆口述。]。谷彩花今年74岁,从64岁开始无偿教导学生。学生大多为10几岁的青少年,初中学习3年,高中因学业繁重,便不易坚持,学生中中年人较少。学生主要来源于村里演出吸引感兴趣的学生以及村民介绍,并未有专门的传播方式与途径。教学场所在谷彩花的家里,教学传承方式为口传声授。谷彩花在过去的9年里一直在自发的收集学生进行教导、传承桑植民歌,在被国家评为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后,每年能收到国家非物质文化专款1万元。目前村里有意想成为传承人并已经在进行学习的有两位,年龄分别为52岁和40岁。
(三)桑植民歌传承发展的对应策略
1、民族音乐传承发展极需上级主管部门重视与支持
地方政府十分重视桑植地区民歌的继承和发展,但在多方面仍又缺陷,需要继续改进、完善体制机制。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桑植地区民歌唱腔单一,多描写的是过去的生活,和当今社会环境不贴切。第二、没有合适的交流平台去弘扬、发展桑植民歌。第三、新一辈的大多数年轻人从根本上认为学习和继承桑植民歌,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在客观上既不能解决温饱问题,更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等多方面消极因素,从而使得民歌音乐传承出现断层,活跃在田野的音乐人大多为老人,继承的现状处于不容乐观的状态。
2、把原生态桑植民歌引进当代课堂教学
若学校重视与民间音乐交流,可定期举办一些活动,鼓励音乐老师与民间艺人进行学术沟通,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教师将研究成果普及给学生,使学生对桑植民歌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体会我们祖先的智慧与桑植民歌的辉煌。
学校可聘请民间艺人进校担任教师,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更多的地方音乐,从而提升个人的艺术审美能力,同时促进桑植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3、桑植民歌与旅游业相结合
对桑植民歌旅游业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两大因素为市场吸引力与承载力。其中市场吸引力包括利益相关者和旅游产品开发因素,而承载力包括遗产价值和承载能力相关因素。政府以及旅游业需要深度挖掘桑植民歌的内在价值,激发市民与游客对桑植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将适合旅游开发的物质、空间载体多元开发。
4、传承和保护桑植民歌的民族特点及地方特色。桑植民歌的结构形式和旋律是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必然要受到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各自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习惯、民族心里所表现的审美爱好差异性的影响。这种差异性及其影响反映在民歌上,就构成了其思想上的多元性、内容上的包容性、形式上的多样性、风格上的独特性。这些特性便构成了桑植民歌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
桑植民歌的继承和发展与旅游业、学校地方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将桑植民歌元素加入当地中小学课程中,以及加强旅游业推广民歌的力度,实际落实桑植民歌的传承,才能在时代的高起点增强民族文化创造力,从而推动桑植民歌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让我们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何其雄.《桑植县志》.湖南:海天出版社,2000.1-733.
[2]谭冰,周文.桑植民歌与旅游教学的融合[J].文教资料,2019(22):179-181.
[3]杨雅君.桑植民歌与张家界文化旅游的发展[J].民族论坛,2014(03):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