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目标下的时空观培养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第6期(下)   作者:王爱民
[导读] 时空观是认识和了解历史的基础

        王爱民
        江西省都昌县任远中学      332600

        摘要:时空观是认识和了解历史的基础,更是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思想要求。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新课程理念的颁布,时空观已在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中占有一席之地。对此,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就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时空观培养策略做简单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使得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教学的目标与方向。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囊括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对于时空观念也有特殊的属性阐述,表明了其是学习者学习历史必须要形成和具备的能力。
一、更新教学理念,渗透核心素养
教师的教学行为会受到其自身的教学观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影响,所以新课改下,教师必须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凸显其中的时空要素,帮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能够把握历史事件的事空空特征,从而也能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例如,分析“张居正改革”,教师针对改革的影响这一重点内容来作为教学的核心主题,在此基础上可以将分析划分成三个部分,即短、中、长三个时期下的影响。从短时期来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当时明代中晚期内外交困的处境,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改革的内容十分具有针对性;从中时期来看,改革发生在了君主专制表现十分强盛的明代,而也因此注定着这场改革的主动权握在皇帝的手中,所以结果也就在意料之中。最后,从长时期角度来看,明代时期下的世界格局已经开始逐渐联系为一个整体,所以这场极具传统意味的改革注定只能救一时,不能救一世。从多个角度出发来审视历史事件,使学生的时空观思维受到了锻炼,而同时也使其学会了在遇到问题时该如何思考。
二、活用教学资源,还原历史细节
历史教学资源除了教材之外,还应当包括一些历史地图、思维导图、时间轴等,其既是工具也是资源,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示性工具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梳理和辨析时间线索与空间概念,而且也便于学生学习过后的记忆和回顾。例如,在“欧盟成立”相关教学中,教师可以呈现一幅填空式的图表,让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来将各成员国添加到欧盟体系中,在填充表格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直观地记忆每一个成员国加入欧盟的时间以及其所处位置。再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教师可以出示第一次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军事战略进攻图,通过两次军事示意图的观察分析,可以发现,清政府当时的战略是将日军陆军进攻的主战场确定为了京津地区,这一错误决定直接导致了直隶地区的部署错误及作战失败。

通过更加详细的史实分析能够真正使历史学习变得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三、渗透史料实证,培养分析能力
历史研究与学习讲求实证性,也就是史料实证素养的最初理论形态。分析和解释任何历史史实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史料实证基础上,也因此,教师可以从史料实证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分析能力。首先,在一些重要的时空背景表述方面可以用到史料补充与举例的方式。比如天干地支年份,公元纪年以及朝代的排序等历史时间名词,可用举例换算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了解和掌握。再如,常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宣布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这里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近代史与古代史的具体区别是什么。通过搜集和整理史论材料可以很清楚地明确“近代”究竟是按照什么划分的。其次,在探究一些历史事件时,每一个历史事件都离不开其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也就是什么时间下发生的什么事,不存在脱离时空的历史事件。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或人物做出评价时,要从时空角度出发。例如,学习“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应如何理解“战时共产主义”的意义和其中采取的具体非常措施。从时空角度出发,便可知当时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困境决定了需要采取特殊手段来解决问题。
四、挖掘隐性知识,强化时空意识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到教材资源的不足,教师也需要及时地进行补充和完善,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并保障学生的思维不会出现漏洞。补充和完善的前提是建立在对教材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如此才能够深挖其中的隐性资源,以实现明暗双线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去认识和理解历史。例如,必修一的第一单元导读内容中,高度概括的时序信息很明显是教学的设计主线,那么沿着这条线,就可以用图表或其他形式来呈现出夏、商、西、周各朝所对应的政治制度,建立起清晰的时空架构。如此一来,在复习阶段,学生便可以通过这份图标轻松地顺着时间线索完成对该部分内容的梳理。再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师可以从“历史纵横”角度出发,让学生在了解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时代背景基础上,去挖掘相对时空下的民主制度以及文化思想等其它方面的发展情况。
时空观的培养离不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任何学科的学习,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于自己的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时空观亦是如此。例如,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课结束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课下作业,让学生从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到今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的角度,写一写、谈一谈中国古代史这一单元内容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启发。
综上,历史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学会学习的方法。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习的基础以及历史学科中的核心思维,理应立足和渗透于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根据教材及其它教学资源切实激发学生建构时空观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渝阳.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时空观念培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2]李小敏. 时空观培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8.
[3]王昊坤.关于高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学习思考[J].高考,2018(09):1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