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卫伟
河南省安阳高新区第一小学 455000
摘要:体育的课堂活跃度是非常大的,一提到体育学生最大的感受就是有趣,因为体育课程是能够在学生紧张的学习之余,让学生进行身体和心理上的活动。但是学生更喜欢的体育学习形式就是自由活动,如果老师让学生去跑步或者做一些文化性学习的时候,学生的兴趣就会慢慢降低。所以老师可以让游戏渗入其中,能够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体育知识学习兴趣,让教学的环节既丰富又有趣。
关键词:小学体育,游戏教学,重要作用
正文:游戏在体育的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利用游戏就能够很好的体现体育课程趣味教学的思想,体育本就不是一直处于一个烦闷的状态下学习的科目,体育学习更多的是让学生能够有活跃的思想、活跃的身体,所以老师就可以利用游戏来达到这一教学目的,能够让每位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积累到相关的知识,而且在积累知识的时候是有兴趣的。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所以老师就应该将整堂课的布置的更加有趣,引导学生更有兴趣的来学习。
一、体育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活跃度
一堂课如果有了游戏的环节,那么学生就会充满更多的活力,所以整堂课的活跃度也就会随之提升,所以体育游戏能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学习活跃度的激发,让每一位学生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课堂的活跃氛围。体育游戏不单单只是让学生单纯的进行游戏,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到知识,也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身体锻炼和体质的增强。体育游戏是起到辅助作用,是让课堂的学习变得更加有趣,老师就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让整堂课的学习活跃度得到提高。
例如,在学习《小篮球》的体育内容时,老师就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小组游戏促进学生活跃度的提高,老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分组,分组的原则就是男女生在组中均匀分布。因为篮球学习的过程中,男生是比较占优势的,所以有了男生的加入整个学习就会变得更加顺利。接下来老师会讲到拍球,传球以及运球,这个时候就可以让每一个组的学生分成两小部分,分别占到体育场的两个不同的方位,这个时候老师就让每一个小组进行游戏,以接龙式的方式运球到对面,哪一个组优先所有成员都运球完毕,哪一个组就会获得胜利,而且在整个过程中,要谨记运球的姿势和拍球的手势,如果有不标准的成员,这个组就会增加五秒的时间,让知识以更标准化的形式进入到学生的脑海中。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起到活跃思维的作用,让每一位学生更活跃性的来进行游戏,让每一位学生更活跃的吸收知识。
二、游戏可以丰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
老师与学生是两个课堂的主体,但占引导地位的是老师,老师于学生而言,就是学生的引路者,可以为学生引领方向,但是学生在整个课堂中是最重要的主体,老师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老师在设置游戏环节的时候,就是为了让学生更有兴趣的来学习,那么这样学生有兴趣的学习就会对于老师的课程教学产生好感,学习的效率就会得到提高。所以游戏可以丰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彼此之间能够达成一种共识,共同推动学习效率的提高,也让学生在游戏中激发兴趣并能够带着兴趣学习更多的体育知识。
例如,老师在丰富彼此情感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在一开始就能够明确体育课程就是为了给他们放松的空间,让他们可以学习更多的技能。所以老师就可以在学习《体操》的相关知识时,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学习。老师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先将体操的相关动作了解到位,那么老师会报出哪一节哪一个动作?让学生立时做出这个动作,并且老师报一个动作之后,学生就可以报一个动作让老师来做,这样就会达到师生平衡,那么师生之间的情感也就可以得到丰富与发展。
三、烘托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兴趣
游戏是让学生能够利用一些有趣的环节达到一定兴趣的激发,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可以将自己的情感激发出来,整个课堂的氛围就会变得不一样。因为学生有了兴趣,他们就能够更好的融入进课堂中,能够与课堂设置的环节更加贴合,而且学生有了兴趣也就代表他们想要更好的参与课堂环节,那么整个课堂环节的设置就会发挥最好的效用。
老师就可以用游戏更好的烘托课堂的氛围,使课堂有良好的推动情境。例如,在学习《羽毛球》的体育知识时,老师就可以在课程的开始,让每一位学生有兴趣的激发,能够让他们在开始就感受到课堂浓浓的良好氛围,让每一位学生可以在好的氛围烘托下,更有激情的来学习整节课的体育知识。体育游戏的环节就是让学生围成一个圆圈来打羽毛球,学生可以将球打到对面,每位学生可以随机打给不同的学生,如果有一位学生没接住,那么就会退出这个圆圈,留到最后的学生就可以获得奖励。在开始就让学生感受浓浓的学习氛围,感受良好的课程情境,带着兴趣来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结束语:游戏环节的设置是为了推动课堂的氛围,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老师设置游戏就是在给学生融入课程的切入点,让学生通过游戏更好的感受到整堂课的精彩,让整堂课的设置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体育游戏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研究[J]. 陈正猛. 当代体育科技. 2020(22)
[2]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影响[J]. 沈诚康.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