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语言文字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第6期(下)   作者:兰宏伟
[导读] 诵读经典,是推进语言文字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兰宏伟
        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教学研究室
        【摘要】诵读经典,是推进语言文字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主要原因有:诵读经典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需要;诵读经典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诵读经典有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诵读经典有利于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诵读经典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诵读经典对学习其他语种有帮助作用。要做好诵读工作就要做到三点:一是要选好读本。二是要交给方法。三是要保证时间。
        【关键词】诵读经典   语言文字   有效途径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和多种文字的人口大国。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影响最大的语言文字之一。这是值得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骄傲和自豪的。
        但在庆幸之余,我们也必须看到诸多不利于汉语言文字发展的因素:
        1、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信息交流迅捷的背景下,新观念不断涌现,新事物如雨后春笋,带来了大量新词语和词语的新用法,带来了语言表达方式的不断更新变化和迅速传播,冲击着传统的语言习惯。
        2、知识爆炸,各类文化的碰撞,尤其是是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围剿,导致现代人传统文化根基的缺失,几千年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日渐式微。《诗经》、《大学》、《论语》等曾在中国盛行2000多年的经典读物淡出了各类课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传统的“私塾”启蒙教材逐渐消失,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
        3、网络文化、低俗文化污染严重,当代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日趋下降,没有远大理想,缺乏道德修养,贪图眼前利益,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等种种表象,几乎成为诸多新一代学生的共同特性。
        4、虽然素质教育的号角已然吹响,而大多数地方的基础教育依然还在被功利化的应试教育裹胁着一路狂奔。学校不提提倡,教师不推荐、学生不阅读,唯分数而读书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的文化素养“严重不良”,语文教学压力极大。
         言文字工作无小事,如何推进语言文字的使用,更好的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推进语言文字教学,诵读经典最有效。具体来说,原因有六:
        第一、诵读经典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需要
         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国学经典,对于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培养,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无论从历史的责任感还是从时代的需要出发,在语文教学中,倡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必然选择。
        第二、诵读经典有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如今,在我们的课堂里似乎有几种现象总是在彼此消长的更迭着,要么是死守课本不放,将学生圈养在如一个小孔的井中,坐井观天;要么是试卷一套一套的不停练习,以训练代替阅读与感悟。虽然把季羡林、余秋雨等名家的文章审计成了一道道的习题,可事后问起学生,他们对文章似乎没有印象了。因为,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得分了。文中的景不见了,作者的情没有了,只要得分何必去管呢。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一个远离阅读、训练泛滥的教学生态下进行的如火如荼,学生的语感文笔、理解感悟、智慧灵性常常就这样消磨殆尽,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也就被分数所淡漠。


         第三、诵读经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诵读经典中感知,在诵读经典中感悟,在诵读经典中接受情感熏陶,阅读的能力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读”,自然地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作到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获,培养了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从而达到了“精读、会读”的目的,阅读水平自然提高了。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会感知经典朗读时的感情运用,如《滕王阁序》的荡气回肠,《老子》的举重若轻,《三字经》的琅琅上口……,这些感情会让学生们感受到声音的美丽、感受到语言艺术的美丽。
        第四、诵读经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篇文章写得通不通,好不好,只要自己读两三遍,就可知是否“上口”“顺耳”,即可发现哪些地方“畅达”或“拗口”,哪些地方用词精妙或有语病,哪些地方要润色或删改。这,就是语感。
        语感,一般不依赖分析思维,并未用语法规则和其它语文知识去进行专门分析,没有经过明确的思维步骤,靠直觉思维便能比较准确、敏捷地捕捉到。这种直觉是怎么来的呢?那就是诵读。古人有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实,读古典不仅仅是了解了意思,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你的语感。这种培养不是刻意的追求,而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来的。作为国学经典,除了在遣词造句上,是典范,相当一部分在语法规则上也是现代白话文的语法规则。
        第五、诵读经典对学习其他语种有帮助作用
        不管那种语种,汉语也好,英语也罢,尽管它们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它们在某些方面都是相通的。尹飞舟博士谈学习英语便一语道破了天机:有了经典诵读的童子功,托福考试那点点技巧根本算不得什么。但是如果不背诵经典,专门去搞什么四级、五级、六级英语考试,在语法词汇、阅读、理解上穷费功夫,那就是本末倒置,一辈子陷在英语考试里头出不来。
        既然诵读经典对于语文教学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如何开展经典诵读呢?
        一是要选好读本。细读经典一部,胜看杂书万本。作为语言文字教学的践行者,我们要在浩瀚书海中,梳理出目录,指导学生选择性地诵读《论语》、《老子》、《三字经》及唐诗宋词等经典书目。目前,在新课改的实验区,就高中学生而言,教材配套的先秦诸子散文等都是非常好的读本。还有,许多中小学开展的《弟子规》诵读活动也很有积极意义。
        二是要交给方法。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叶蜚声:学习语言必须多读、多讲、多背诵。中文、英文或是其他语言,我都喜欢背诵,因为背诵是帮助融汇贯通的方法之一,可见诵读的重要性。诵读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当然最终以达到背诵为宜,这是诵读经典的基础和关键之所在。【1】
        三是要保证时间。诵读经典,有效地时间时必不可少的,当然也不宜一味的去读,把大量的时间耗在这里,得不偿失,我们可以在每天选择恰当的时间进行。如制定一份早上十分钟、课前五分钟、晚上一刻钟的简易时间表。利用早读、课前、休息前,诵经典文章,感受声音之美,每天坚持下来,时间是非常可观的,效果也是毋庸置疑的。
        总之,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展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没有真正的教育。要搞好语言文字教学,推进语言文字的使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诵读国学经典,是最有效地途径之一。
        注释:
        【1】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叶蜚声在接受澳门大学学生访问时所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