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 伟
阜阳市清河路第一小学
摘要:小学生总是谈“文言”色变,营造浓郁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喜欢文言文,有利于学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这里从精心布设课堂情景、恰当处理课堂上的冷场和发挥激励的作用三个方面论述如何营造浓郁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营造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文言文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文言文,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但是很多小学生谈“文言”就色变,觉得它艰涩难懂,没有感受到文言文中的“美”。在小学文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美,是学生喜欢文言文,学好文言文的重要因素,而教学中能够营造浓郁的课堂氛围,是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法宝。营造浓郁课堂氛围,可从以下三点着手:
一、精心布设课堂情景
合乎课堂实际的情景布设,有利于学生快速投入教学活动当中,容易使学生与文章达到情感共鸣。通过创设情景,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意义,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怀。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鼓琴》一课为例,笔者的教学部分流程及阐释如下:
师:(出示课文插图,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音乐。)问:说说插图和音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畅谈。)
(这短短的两三分钟,学生就可以初步感受到伯牙的秉性,进一步激发他们读《伯牙鼓琴》一文的兴趣。学生很快沉浸在音乐与文学氛围之中,用多媒体顺势出示课题,背景与情景导入一脉相承,毫无拖泥带水之感。)
在出示课文内容时,笔者找寻了具有传统书法特色的图片,背景充满古典气息,让学生根据出示的书法作品朗读课文。先出示楷书作品读,再出示行书书法,让学生试着记忆朗读。这既让学生熟悉了文本,又始终让学生沉浸在古典文化氛围里。
在探究本文人物情感的时候,笔者采用的方式如下:
师:(出示句子)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顾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太山、流水、巍巍、汤汤用红颜色字体标出,学生根据多媒体出示的内容,齐读,品味,诵读,在读中进一步感受,联想画面。)
师:请同学们谈一谈“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顾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想象伯牙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
学生根据出示的背景,联系生活经验,各抒己见。
师: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是音乐让两人心意相通,成为知音。知音已逝,乐曲似乎也失去了意义,才会有“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顾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课堂快结束时,让学生把课文内容想象成一幅画面,再听《高山流水》,给学生以心灵上的碰撞。
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场景。本课教学设计,学生在情境中读,在情景中启发,课堂氛围浓郁。学生既掌握了文言知识,又感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二、恰当处理课堂上的冷场
冷场是学生遇到问题不知所措的尴尬反应。为了避免文言文教学冷场情况的发生,笔者在文言文教学的设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做了充分的准备,以应对“突发”情况。以部编版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课为例,在探究个别句子的翻译时,课堂情况如下:
师: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乎儿出。”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1:孔君平来拜访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
师(面向生2):你同意他的解释吗?
生2:同意。
师(面向生1):你是用什么方法翻译得这么通顺的?
生1:“诣”是“拜访”的意思,“乃”是“就,于是”的意思,这在课文注释里有,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就可以了。下一个句子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决。
师(向生1):我想请教这位同学,下句话中的“为设果”中的“设”怎么翻译?
生2:“设”就是……这个……我不太清楚。
师: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生都摇头。)
(这时,全班学生都有些不知所措,气氛顿时有些尴尬,在备课时我准备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现在派上了用场。)
师:老师今天我带了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看看这上面的“设”有哪些意思。(翻看)共有五种含义,一是“设置、设立”,二是“陈设、摆放”,三是“筹划、谋划”,四是“完备、周密”,五是“假设、如果”。
(生议论纷纷,大多学生集中在“陈设、摆放”的意思。)
生3:我认为“设”应该是“陈设、摆放”的意思。
师:太好了!同学们,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来选择。老师再问你们,我们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是怎样解决的?
生(齐):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
师:请同学们一定记住这个读书方法。(冷场的尴尬得以恰当处理。)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尽可能以平等的语气与学生交流,笔者此课的探究始终在给学生交流,而且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适时地化解冷场的尴尬,这不仅使问题迎刃而解,还增强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
三、发挥激励的作用
李镇西说:“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平等对待学生。” 发挥激励的作用,首先就是要做到师生的民主平等,教师与学生要能互动起来,再拿《伯牙鼓琴》一课为例,在课堂教学的背诵环节,笔者是与学生比赛背诵的,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比赛,在这样平等的气氛当中,就激励着学生“你追我赶”式的背诵,课堂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发挥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还要不断找寻学生的闪光点,予以鼓励与表扬。下面是笔者在探究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一课中有关朗读节奏的部分教学片断:
师:“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这两句话该怎样朗读呢,你能划出朗读节奏吗?
生:我觉得是“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划分节奏吗?
生:根据课文注释和查工具书,知道了这句话的含义,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划分的。
师:讲得不错,看来,同学们通过几年的学习积累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文言语感。我为同学们感到高兴和自豪。
表扬可以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不管是什么时候,笔者总争取抓住学生的亮点,适时表扬学生。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兴,就能自觉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体目标与内容部分要求: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所在,所以学习文言文尤为重要。在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让课堂充满浓郁的氛围,充满语文味,让学生身临古色古香的境界当中,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加语言储备,而且还能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小学生不会再谈“文言”就色变,从而能够更好地传承经典。
参考文献:
[1] 王光厚. 营造浓郁的课堂文学氛围[J]安徽教育.1994(11).
[2] 钟国榜.语文教学应如何走出听说读写训练的误区[J],语文教学通讯.2014, (9):44.
[3] 蒋丽萍 蒋盈.浅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巧妙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14,(10):4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