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识字教学,促进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第6期(下)   作者:刘杰
[导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到:“语文教学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刘杰
        威海市鲸园小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到:“语文教学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课标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低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但在识字教学中存在“只是为了识字”“为了识字而识字”的误区,教师要走出这个窠臼,把教学重点指向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实践,我力求探寻如何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运用思维导图,引领思维的整体性发展。
        思维的整体性是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培养思维的整体性提示我们要注重知识的整体结构,经常进行知识总结;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在融会贯道中提炼知识,领悟其关键、核心和本质。下面,我以教授课文《秋天》时,对生字“片”字的教学,说明我是如何运用思维导图,引领思维的整体性发展。
        首先,我通过展示“片”字的汉字演变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片”字的本义就是平而薄的物体,继而进行“片”字词语拓展。教师先对学生思维进行引领:很薄的纸是“纸片”,很薄的叶子我们可以称为“叶片”,你还积累了哪些关于片的词语?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可能会想到鱼片,刀片,名片,画片,照片......
        因为“片”是一个量词,因此,接下来,我对“片”字量词的用法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想象一片形容的都是什么的物体?学生联系“片”字的本意,回答一片纸、一片叶子等等。我在这个基础上拓展,“一片”除了常形容扁而薄的物体,也常常用来形容连成一大片的事物,比如“一片草原”,进而引导学生掌握“片”字量词的另一种用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进行量词用法的迁移运用:“一片森林、一片天空......”。
        在此基础上,我还进行了量词同结构词语拓展。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一片片”,生活中还有像“一片片”这样的词语吗?引导学生说出“一颗颗、一只只,一辆辆”等词语。
        二、深究汉字规律,促进思维的深刻性发展。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为在智力活动中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概括归类,逻辑抽象性强,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开展系统的理解活动。
         1.巧用“同部件”,加强生字拓展,拓展思维广度。在学习《项链》这一节课时,里面有两个带有“圭”的字:“娃”和“挂”。我抓住这一教育时机,拓展了常用的带“圭”的字,“”“” “”“” “”“”“”,引导学生读一读,并大胆猜测这些字的字义,让学生尝试用这些字组词语。学生们的兴趣很高,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更好的认识了偏旁与字义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拓展了学生进行归类识记生字的能力,从一个字认识一类字,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点燃学生思维发展的火花。
         2.巧找“字形差”,深入学习汉字,拓展思维深度。

在学习《乌鸦喝水》这一课里面有“处”和“放”这两个字,这两个字所包含的偏旁“反文旁”和“折文旁”,无论上是从笔画还是造字本意上都有差别。我先让学生从笔画字形上找差异,再从字义上给学生进行拓展。“折文旁” 意为两条腿走路,所以我引导学生用因字赋形的方法想象“夏”和“冬”。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夏最上面的一横,是农民戴的帽子,人们夏天戴着帽子在田里不停的劳作。“冬”下面的两点可以理解为雪花,冬天,人要踩在雪花上走来走去。通过这种方法,既区分了两个偏旁,也加强了偏旁与生字字义之间的联系,让识字活动与思维训练水乳交融,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
         3.巧用“独特点”,加深生字理解,拓展思维难度。形声字识字法是低年级识记生字的重要方法,我们学习过“苹”“莲”“近”“鸭”“猫”等很多形声字,这些形声字的大部分偏旁都是在字头,或者是左偏旁。在学习“群”这个字时,我有意识地提问:“群的偏旁是什么?”,根据以往知识的学习,很多学生回答是“君”。其实这个字的偏旁是“羊”,“羊”是形旁,表义,“君”是声旁,表音。通过“群”字的教学,改变了学生以往的既得经验,深化了学生对于“形声字”的认识,加深对生字的理解。
        三、聚焦思维训练,促进思维的创新性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能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不断探究、体验而形成的。因此,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求异、逐渐培养创新思维。
         1.因字赋形,还原生动画面,培养形象思维。               
        在教授《青蛙写诗》中“点”这个字时,我引导学生想象:看到“点”字,你想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的学生把“点”想象成一个人拿着笔写下了四个“点”;有些同学则想象,“点”像有一只手拿着筷子在锅里夹菜,四点底就像熊熊的火苗在燃烧。我顺势从字义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四点底”确实代表烈火的意思,因此生活中很多带四点底的字,如:”蒸”、”煮”、”煎”、”热”等,都与火有关。通过因字赋形训练,学生不仅能领会出汉字的造字规律,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2.鼓励求异,引导多角度思考,培养发散思维
        在学习《对韵歌》中“风”这个字的时候,我通过组词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风”。我鼓励求异,让学生进行一字组多词训练。当学生们回答“微风”,“大风”的时候,我会随机总结,这是从风的大小来给风组词的。当学生说道“东风”,“南风”时,我会提示他们,这是从风向角度来说的,并适时引导学生转换角度:想一想还可以从风的哪些角度给风组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被迅速的激发。有的学生马上想到可以从季节的角度来组词,比如春风和秋风。知识量丰富的同学,还会想到飓风,龙卷风等。在识字教学中,积极鼓励那些具有求异意识的同学,从不同角度去探索、去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识字创新能力。
        总之,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只有始终把发展学生思维放在重要位置,并且能够采取有效的策略, 才能更好的落实语文素养,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引导学生走进了“大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