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会问 会听 会合作 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第6期(下)   作者:刘海霞
[导读] 大家都知道,教与学,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刘海霞
        深圳市南头城小学
        大家都知道,教与学,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与“学”。如果解决了学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有效教学的问题。那么,教学实践中,怎样促进学生“先学”呢?就我们现有的学生状况,要落实这种教学模式我觉得,当前至少应该做好如下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让学生“会问”
        问题是探索的唯一理由,也是学习的动力。要解决让学生先学,必须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充满疑问,这是问题的源泉。然而,针对某一学习内容而言,如何围绕主题,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不能不说是一件难事。这也是我们教师要引导的重点。那么,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呢?
        1.教学生学习掌握提出问题的角度。
        “提出问题的角度”是一种经验性知识。通过对以前所提问题的总结和归纳,我们一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提出问题:应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时的困难;在发现或认识新的规律之后追问为什么;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针对现象提出有关‘道理、规律’方面的‘为什么’;在理解掌握新知识后与已有知识、经验相比较提出‘知识的联系、区别’的问题等等。例如:在学习相遇应用题时当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后,就出示这样的练习:王师傅开着客车从A地去B,每小时30千米,同时李师傅开着货车从B地去A地,每小时40千米,经4小时两车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当学生正确解答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王师傅,你停在相遇点向前看你还能解决什么问题?(王师傅还要走多少千米才能到达B地?)要是王师傅回头看呢?(王师傅离A地多少千米?)如果换成李师傅你们还有什么新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提出问题。
        2.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的能力与意识”的专项培养。
        (1)采用恰当的手段把学生引向积极主动求知探索的学习活动,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逐步训练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2)在训练学生提问的最初阶段,当学生还不会提问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去阅读、观察、分析、比较,由教师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产生并提出问题。
        (3)从“让学生把任何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入手进行提出问题的习惯与勇气的训练,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任何提问都给予热情的鼓励,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的学习品质。
         其次要让学生“会听”
        如何倾听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它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就学习本身而言,通过倾听从别人的成功中学习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应算是学习的一条捷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主要就是用郑重强调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在课堂上,我常常和善而亲切的提醒学生:“听她把话说完好吗?也许,他有他的道理呢。”反复强调,多次重复之后,孩子们一般都能等别人把话说完,并努力地去理解,思考学生的发言。即使这个同学的发言中有错误,其他同学迫不及待、跃跃欲试时,我也会用手势或眼神提醒他们耐心学习等待。这样,他们再发言时就多了几分冷静的分析和理性的思考,发言的质量大大提高。
        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口齿伶俐还是吞吞吐吐,我都会专心去听,偶尔可作提示,绝不会去打断。
        课堂上,我经常抓住有利时机以这样一些倾向性的语言暗示引导学生:“瞧,某某今天听得多认真呀!”,“大家看,某某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啊!”,“某某真厉害,一下子就能听出同学发言的主要意思,他有一双金耳朵”。这样做,即表扬了认真听的学生,又给其他学生指导了听的方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在课堂上,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刚说了一个答案,片刻之后,另一个学生又重复了他的答案,这时候就提醒他要认真倾听,别说重复。必要时反复强调,但要语气和蔼,不要挫伤学生们发言的积极性。
        只有这样日积月累,才能充分培养起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
        
         最后就是要让学生“会合作”
        交流是儿童的心理取向,小组合作是孩子交流的平台。学生在读书中的收获与问题渴望得到别人承认与帮助,教师怎样因势利导,充分的利用这种有效资源,把它转化成促进学生心智发展的动力呢?
        1、研究学生,指导合理分工
        学生的活动能力有强弱之分,性格有内向和外向之别,而活动能力又往往受到家庭环境和心理性格等方面的影响。一般来说,性格外向的学生社会活动能力要强一些,但自制能力往往要差一些,工作也相对要浮躁一些,而性格内向的学生虽然拙于言辞,不善交际,但却非常沉稳。了解学生的这些情况,可以帮助教师指导学生组建课题组和分工,并在活动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指导策略,从而尽量避免出现学生合作的不和谐。因此,分组前,教师有必要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交谈、座谈会等形式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动能力、性格、知识结构、日常生活等影响学生合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解。
        2、根据反馈,协调组内关系
        学生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工作热情、与同学间的相互合作精神是不同的。开始阶段学生的热情较高,与同学的合作关系较好,随着研究的深入,同学之间矛盾的出现、研究过程中遇到了挫折,合作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小组的团队凝聚力。概括起来,小组合作不和谐的表现类型主要有:组长单干型、固执己见型、拈轻怕重型、坐享其成型。
        对于组长单干型,指导教师要先对组长进行个别指导,要让他意识到肩上所负的责任。并召开小组成员会议,树立组长的威信,明确每位组员的职责。要教育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分工是为了发挥每一位成员的长处,但分工不分家,是在合作基础上的分工。对于有些成员不知道该怎么做的,要给予研究方法的指导。
        对于固执己见型,指导教师则要主持召开小组会议。教师首先要注意倾听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看法,分析学生意见不一的焦点所在。并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判断和选择,通过思维的碰撞达成共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学会倾听,学会合作,以集体利益为重。教师决不能随便评价学生的观点,要始终持欣赏的态度。如果在总结阶段出现这种现象,最后无法达成共识的,则可以让学生列出两个结论。
        对于拈轻怕重型,指导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教师要强化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学生明白“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要让学生通过对困难的克服,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发挥积极性。如果是分工不均造成的,则要进行适当调整。
        对于坐享其成型,指导教师则要找学生做思想工作。教师可适当批评并向学生强调研究性学习对其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课程实施的要求和目标等。再让其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让他在不断地成功中体验研究的快乐和喜悦,从而慢慢地喜欢上这种学习形式。
        3、组织交流,营造融洽氛围
        轻松的交流可以使学生之间增进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共融和默契。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形式轻松活泼,学生畅所欲言的交流活动,如商讨、交谈、阶段总结展示、学生座谈会等,营造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氛围。在交流中使学生及时了解同伴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自我调整和相互调整,使合作得以滋润和优化。同时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理解和宽容别人。
         实现数学课堂和谐有效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学生学的问题,学生会学了,教学工作就解决了大半,对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教师的责任不再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应该是火炬的传递者和加油人。只有我们的老师一次又一次的在学生的视野中淡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学才能说真正有效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