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语文教学理念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期   作者:赵媛媛
[导读]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使课堂教学真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赵媛媛
        四川省南充龙门中学  637130
        摘要: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使课堂教学真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教育的艺术在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上以学为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把理念用之于实践,并使其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现从发挥学生主体性理念、做到“以学为主”和课堂实践三方面浅谈我的认识和做法。
作者简介:赵媛媛,女,汉族,一级教师,单位:四川省南充龙门中学,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 理念 以学为主 主体性 实践
        学生是从师学习的受教育者,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内化的不可替代性, 决定了教学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希腊哲学家普鲁塔克有句名言:“头脑不是一个被添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教师的职责就是点燃火把, 让它燃烧,可见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求索的果实。
        (一)学生主体性理念
        “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之以鱼” ,“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之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人的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展。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相关的思维方法, 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 形成完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 在参与活动中向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迈进。
        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权利和机会, 使学生敢于思考、 善于思考。教学应当注重学生自己的思维结果。 这就要教师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 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 “异想天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和想象力, 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自主选择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智能是巨大的,教师要善于在多样化教育中为学生创造选择的条件, 扩大选择的范围, 发展发挥的能力。 要保证学生的自主选择, 就要为学生提供选择的内容, 除了必须课程之外, 还要有丰富多彩的先修课和活动课, 主动选择必然带来主动学习, 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教育,才有可能是成功的教育。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走向前。
        (二)做到以学为主
        学习是需要人全身心参与的活动,在学习进程中,除了身体器官参与外,还需要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智力因素积极地参与活动,也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支持和动力作用。因此学习要充分发挥主体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应,才能提高学习成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质量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学习者自身。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有见解的学习,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与实际,要“要我学”为“我爱学” 、“我善学”,发展自我调控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正确的方法历来被看作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学习起来会更加主动,求知的欲望也会大大的增强,日复一日,迁移,内化,逐步形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有了这种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便有了可靠的基础。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以学为标,自求得之。

实践证明那些胸中装有丰富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教师, 在学法指导上往往是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使学生借风行舟,顺利到达理想的彼岸。做好自主学习,要特别关注正规性与非正规性学习的统一。人世间有两部大书,一本是有字书,另一本是无字书。有字书可看成间接经验的学习,无字书可看成直接经验的学习, 在人们的生活中, 无字书与有字书的学习同等重要, 要学会在使用中学,在生活中学,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学,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尊重学习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生活世界,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即使在实践中失败,也有可能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财富。
        (三)课堂实践
        为了更好地实施“以学为主” ,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去具体行动;一是贯穿启发式教学原则; 二是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1)贯穿启发式教学原则。
        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的引导,如引人入胜的故事,活灵活现的示范,充满奇幻色彩的实验等, 来打开学生的思路, 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提出新颖有趣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并善于把学习的内部动机与明确的奋斗目标(外部动机)联系起来,使之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第二,指导学生思维的方法。 在教学进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置矛盾障碍,通过提示矛盾引起思索。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有了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教学进程实际是提示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 通过矛盾的解决,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 抓住问题的本质, 除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外,还应指导学生思考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 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对照、判断、推理等,指导学生学会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等。第二,突出学生能动作用。在教学进程中,学生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依靠自己动口、动脑、动手来获得活的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创造性学习,启发思维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不能仅局限于此,还要为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提供条件, 提出问题和设计作业, 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学习。第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教学导向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宜实施以下策略:第一,引导主题。这是学习的心理准备阶段,旨在创境设疑,引导学习,提示学习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 确定问题的层次与坡度, 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和迁移。 第二,自主探索。 这是知识信息的接受与强化整合的过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感知内容, 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素材,如阅读提纲自学方案,学习用具,实验设备等,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分组讨论。这是认知思维的运动过程,旨在拓宽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根据学习目标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经过学生互相争辩, 师生相互讨论, 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飞跃。第四,归纳总结。这是知识网络化的系统掌握的过程,旨在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掌握新的知识规律, 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上对新知识有了零散和粗浅的认识,但不能形成系统掌握知识规律。第五,应用评价。这是知识的转化、巩固与深化过程,旨在运用知识规律,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教师根据学生目标选择变式练习, 并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设问将知识规律隐含在练习题中,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3)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的教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是紧跟教师的教学,复制教师的教学内容,这种“填鸭式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现在教学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倡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
        总之,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才能焕发生命活力。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个体, 使其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中的主角, 要把时代的活力引入课堂, 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允许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 激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