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育策略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期   作者:沈方军
[导读]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
        沈方军
        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清坪镇青岗岭小学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小学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建模素养的训练,通过教育工作者的多年摸索与探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学模式。然而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还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文对建模素养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对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建模素养的有效路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建模素养;培养
引言:具备良好的建模素养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小学阶段是人生当中的启蒙阶段,在这一重要的教学阶段当中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有利于学生日后的长远发展。数学教师需要以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为基础,利用崭新的教学手段及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教学后,通过实训来锻炼学生的建模素养,逐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培养学生建模素养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基础就是建模素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建模素养,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建模素养,教师应从自身教育观念人手,对培养学生建模素养加以重视[1]。培养学生的建模素养不止包括对习题的运算速度及准确率的要求,还需要对学生的思维素养进行培养,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题意,并举一反三地看待问题。
二、小学数学建模素养培养路径
(一)帮助学生打下知识基础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素养较为有限,因此,教师需要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建模素养进行培养。在教学初期,教师需要做的是为学生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让学生对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及建模方法进行掌握,并且通过教师的引导及学生的思考对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从而掌握一定的运算规律。
        例如,教师在讲解与分数运算相关的知识内容时,首先需要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检验,在确定学生充分掌握了分数的基础知识后,通过适当的问题将学生引入课堂,如“每一个学生有1/4苹果,三个学生的苹果加在一起的苹果数量为多少?”由此,学生可以根据题意来列出数式1/4+1/4+1/4=3/4,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将分子相加就够得出最终的结果。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注意对学生自主思考素养的培养,避免学生盲目听从教师要求,导致缺乏思维素养。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知识内容大部分是理论公式及概念,注重对学生思维素养的培养,因此会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枯燥的学习内容无法提起兴趣,导致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无法提高。因此,为了能够达到教学目的,需要数学教师将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适当引入更加丰富的内容,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来对学生开展教学。
        例如,数学教师在教学初期,可以用火柴作为辅助教材。

安排学生利用有限的火柴摆放出喜欢的图案,并且让学生通过逐步改变形状来建模火柴的数量。如数字“8”可以用七根火柴摆放而成,减少一根火柴,数字可以变成“6”或者“0”,进一步地减少火柴数目后,还能够变形为更多的数字。在这一过程当中,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想象素养,还能够通过简单地加减法锻炼学生的运算素养。
(三)分组教学,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自身的学习素养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接受知识的速度也会有快慢之分。因此,需要教师转变过去一概而论的授课方式,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数学教学。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并由接受素养较好的学生带动学习素养较弱的学生,形成互帮互助小组,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从而实现对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提高。另外,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素养的差异进行针对性教学,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的建模素养进行培训时,针对数量问题,教师可以分发给学生数目各不相同的彩色卡片,并将学生划分为小组,进行加减法的训练。如第一组同学共有12张卡片,通过交换,第一组同学的卡片减少了5张,第二组同学多了三张,第三组同学多了两张。通过这样的方式锻炼学生基础建模素养,能够发挥出很好的效果。
(四)细化建模,进行专项训练
        数学知识的教学应当循序渐进,并且应该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对学生进行分类专项训练。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口算与估算。教师在训练学生的口算素养时,首先应该用简单的趣味性题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并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推进逐步增加题目难度。例如,小组成员合作搬运苹果,A同学搬运6个苹果,B同学搬运4个苹果,C同学搬运8个苹果,求第一次搬运后苹果的总数为多少。通过理解题意,学生能够通过口算得出6+4+8=18,第一次搬运后苹果总数为18个。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估算训练时,也应该遵循规律,让学生掌握估算的关键点。通过估算,学生能够快速对数值进行掌握,并且初步形成对数学的感知素养。例如,教师需要安排学生在不使用任何测量工具的前提下,对书本、课桌、黑板的长宽甚至是同学的身高进行估算,最贴近准确数值的同学能够得到适当的奖励。在教室的鼓励下,学生能够在反复的训练当中增强估算素养,从而影响到建模素养的提高。
(五)建模纠错
        最后,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建模过程及结果进行纠正。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建模素养,建模应用题的过程当中会忽略部分关键信息,因此需要数学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建模进行纠正。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将常见的错题类型进行总结,并且对学生进行系统讲解,加深学生对此类错题的印象,避免同样错误再次发生。
结论:综上所述,教师在培养小学生建模素养时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并根据学生的素养差异进行针对性教学。在不断的训练与纠错的过程当中实现提高学生建模素养这一教学目标。此外,教师还应该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数学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容.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育分析[J]. 科学咨询,2020(41):153.
[2]程满娇.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育分析[J]. 年轻人,2020(13):232. DOI:10.12214/j.1003-9147.2020.13.2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