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光银
四川省泸县石桥镇马溪中心小学校 646123
摘要:在现实情况下的教学中,小学数学与小学科学是两个独立的学科,两个学科教师往往不会有共同的教学探讨,大家都是单独的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在上数学课时是严谨、单调的环境中学习,大多数只是学习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无味,但是能学习到许多专业的计算方法;而学生在上科学课时,虽然活泼有趣,且常常伴随着一些实验,在“学习中做,又在做中学习”,但是一些学术的专业知识却很少掌握。那么如何将数学中严谨的知识融入到生动活泼的科学教学中去讲授呢?赋予数学知识以生命,授予科学知识以灵魂。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材 小学数学教材 融合 数学知识 科学实验
正文: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于科学学科有明确的要求,强调科学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探究式的教学”为核心。新课标所要的科学课应该是充满活力,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思维得到发展,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相互合作的课堂。是一个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过程。 那么如此开放活泼的科学课是不是与严谨的数学课之间毫无联系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相反,科学并不单单和数学有关联,还和语文、物理、化学、生物……等等学科有关,甚至还与音乐有关。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声音的高低》。教材研究了敲击铝片琴、吹奏口琴、不断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探究它们与声音高低的关系。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按照实验要求做了以上实验,并记录在草稿纸上,其中大多数同学记录如下。
敲击铝片琴:越短的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越长的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吹奏口风琴:簧片越短振动越快,发出声音越高;簧片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越低。
钢尺伸出桌面长度:越短振动越快,发出声音越高;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越低。
做完实验后,学生们兴致依然高昂,接着我和学生们交流了我们对实验记录的看法,大家一致认为,实验记录的字数太多,太繁杂,而且重复的内容太多,时间一长,特别容易出现记忆的误区。这从后面的考试就能看出来,四年级的同学们大多记不住太多文字。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帮助我们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呢?接着我让同学们打开了活动手册,将刚刚的文字用数学上学过的方法记录科学数据。同学们打开书一看,发现其中出现了小学数学二年级学过的柱形图。其中柱形图的竖轴表示音高,横轴表示长度。同学们将其内容一一记录在柱形图中,其图如下。
从记录的柱形图和单纯的文字记录,我们不难看出,音高随着长度的伸长而越来越低,这是文字记述中所不能体现的。数学中的柱形图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记录一些数据,同时更加直观的从图中体现出来,这是数学在统计上的一个优势,而科学的学习不单单只有这一节课要用到统计学,还有许多内容都需要用到统计学,这大大的帮助了学生们对科学原理的认识。
四年级上册的内容,还涉及到许多数学知识。第二单元的《呼吸与健康生活》一课,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呼吸与健康生活之间的关系,呼吸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人们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呼吸,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们都已经知道吸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但是呼吸的两种气体都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如何去理解为什么吸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呢?于是书本中出现了如图的一个柱形图,不同于第一单元的柱形图的是,本图中出现了数学中的占比关系。竖轴表示的是百分比,横轴表示的是气体成分。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再去分析,发现氮气在空气中占比最高,氧气其次,二氧化氮和其他气体占比都比较低。但是在呼吸的过程中,氮气百分比没有变化,说明氮气并不是我们呼吸所需要的气体,而氧气是吸进了21%,呼出16%,二氧化氮吸0.03%,呼出4%,同学们不难发现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变少了,二氧化氮变多了,这正是用数学知识说明了一个科学道理——呼吸时,吸氧气,呼二氧化碳。
第三单元的很多内容也包含了数学知识,比如《让小车运动起来》一课,其中让同学们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这涉及到数学中的一个知识点:相同距离,比较时间;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越长,速度越慢。在三单元其他课中,实验都要求做三次实验,这是因为科学实验中存在误差性,我们为了减小实验的误差,得到更准确的结论,往往需要多次实验。那么这个实验的结果是取最大值,还是取最小值呢?这就要提到数学中的又一个重要的比较方法——取平均值。
以上是我在做实验时得到的数据,在同学们计算出了平均时间后,一眼就能看出来实验的结果,既:拉力越大,小车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速度越慢。单从四年级上册的内容中,我们就发现了,科学的学习里面融合了许多数学的知识,也有其他学科的知识。
教育家斯宾塞说过:“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想要教好科学,这就要求科学教师需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识,这样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学生才能在“学中做,做中学”。赋予科学知识以生命,授予科学知识以灵魂。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教材
(2)小学《数学》教材
(3)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