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
岳池县顾县小学校 638311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以及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小学数学课堂的内容和形式也要不断更新,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研究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策略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具有深远意义。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应当向学生的积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获取新知识的方向转变,使学生感悟数学魅力,真正学会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二年级
小学二年级的孩子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好动且自制力差,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环节是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以此为导向来制定一系列有助于孩子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策略。本文从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并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一些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策略,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想法。
1.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尚处于刚刚进入知识学习的阶段,他们的学习能力有限,具有一定的好奇心,认为新鲜的的事物就想要了解,经常有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发问,这是一种有利于吸收知识和进步的状态,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状态,把握学生们的好奇和新鲜感,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当然也要注意一定的方法和适度的量,否则就会过犹不及,使学生感到疲倦和厌烦。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自制力和专注水平较差,容易被外界所干扰,难以集中在一项学习任务当中,这就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制止学生的走神行为。此外,小学是孩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初级阶段,他们不会像童年时期的孩子那样容易暴露思想,但他们的情绪波动性非常大,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 “成人感”逐步得到发展,他们渴望得到同伴和长辈的肯定,并以此为努力方向,教师应当利用这些特点,用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积极学习。
2.二年级数学教学实践策略
2.1 多元化教学方式
数学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定量的训练,而小学阶段的学生专注力和自制力较弱,容易分心,如果一直都是枯燥乏味的反复计算训练,不仅不能够起到预期的效果,还会使学生们逐渐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丧失对数学的信心,长此以往学生的能力将停滞不前。这就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紧贴教学目标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保持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当然,在教学方法多样化的前提下也要注意保证一定的教学效率,不能让形式大于内容。
比如,教师可以不定时在班级内组织竞赛活动,例如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单元时,可以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算数,并要考虑到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建立不同等级的题组,让同学们自愿选择想要参加的等级。这种方式可以在保证参与度的前提下,激发起学生的胜负欲,并锻炼学生在压力下的思考和解题速度。在“角的初步认识”单元中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具来生动展示教学对象,可以让同学们通过课桌,窗户等实物充分认识不同的角。这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不断积累知识,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提升教学质量。
2.2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任何学习的目的最终都是要运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知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时也要重视这一点,教师应当使学生们意识到知识不是拘泥于课本和纸张的,而是与我们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可以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定理。还可以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比如在“认识时间”教学单元中,通过不同的场景假设让学生们充分感受不同时间在生活中的体现,从而通过对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知识。总之,教师要让学生深刻感悟到学习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习是为实践做铺垫这一要义。
2.3利用鼓励机制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习动机是促进他们学习的重要动力。学习动机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学生对于他人肯定和赞赏的渴望。例如:当一个学生为了取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获得父母的赞赏和来自他人的尊重时,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并认为类似的行为会得到关注和肯定,于是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力争在作业和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显而易见,教师如果时常对学生的优异表现加以表扬鼓励,设置榜样,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其他同学朝某个方向努力,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多多以积极鼓励的话语为主,避免或少用惩罚,以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用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目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的要求,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学策略也当不断更新。教师在教学当中要充分认识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时刻关注他们好奇心强、自制力差等特点,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在开展教学环节中,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将数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创设一定的情景来导入课程,恰当利用鼓励机制,利用学生的学习动机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林文强.浅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和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2014(0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