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学习习惯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期   作者: 吴捷1 莫均2 余孝忠2
[导读] 学生的思维能力基本在初中形成

        吴捷1  莫均2 余孝忠2    
        13潼南区梓潼初级中学校2潼南区大佛初级中学校

        摘要:学生的思维能力基本在初中形成,其中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和能力的主要学科。若在初中阶段能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则不仅能学好数学,同时也会获得一个终生受益的好习惯。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习惯;听课习惯;作业习惯
        
        初一学生刚刚进入中学学习,相较于其小学阶段学习的内容浅,学习方法简单,在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多,内容拓展了,知识深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相当部分的学生还未摆脱以教师教为主的学习状态,没有自觉的学习习惯,致使有些小学生步入初中后数学成绩一落千丈。
        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数学学习习惯好的学生,用较少的时间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而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即使花很多时间效率也不高。这样对比下来,对非常打击学习习惯差的同学的学习信心。在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容易忽视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初中生正处于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所以应从他们一入学就花大力气抓好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培养和科学学习方法的传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拥有一个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呢?
        
        一、读书习惯
        这是自学能力的基本功,根据调查资料表明,那些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有75%至85%的知识是通过工作、自学和科研而获得的。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初中学生已具备阅读能力,所以从初一开始就应重视纠正学生的错误习惯,树立起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思想,才能获取知识的精华。
        二、听课习惯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针对初中学生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做事易受感情支配,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充分利用上新课前的几分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将新知识转化成一些有趣的问题,即创设问题情境,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急于解决问题,从而顺利地展开新课的教学。
        2.学会听课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听课,将学生的努力和老师讲课过程紧密联系起来。要培养学生学会听老师对每节课所提出的学习要求;注意听对定理、公式、法则的引入与推导的方法和过程;注意听对概念要点的剖析和概念体系的串联;注意听对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方法;注意听对疑难问题的解释及课末小结。这样让学生抓住重点、难点,沿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来听课,不仅能大大提高其听课效率,而且能使其由“听会”转变为“会听”。
        3.运用“活动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开放式”的学习习惯
        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教师教公式,学生套公式。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要变“满堂灌”为“活动式”教学;变学生的“封闭式”学习为“开放式”学习。
        具体做法可以是:当把新知识转化成有趣的问题情境以后,在学生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敏捷活跃的时候,精心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教师应注意启发和引导,精心点拨,使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知识的发生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在充分动口、动手、动脑的活动过程中,掌握新知识。
        4.笔记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中学数学概念繁多抽象,课堂容量较大,初中学生必须重视培养做读书笔记和课堂笔记的习惯,把教材中最精华的东西和听课中自己头脑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记录下来。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动,随意性强,做笔记可给予“动”的机会,约束精力的分散,是一项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措施。刚开始时,课堂上要给学生明确提出哪些需要记,哪些可不记,并要留有适当时间让学生抄写,防止学生因做笔记而影响听课,并经常进行笔记交流,促进学生对笔记的重视和质量的提高。
        5.记忆习惯
        针对当前学生普遍怕记的状况,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每节、每章知识的要点,学些记忆方法。如通过知识间关系的类比,使学生学会联想记忆法;通过绘制直观图表,学会数形结合记忆法;通过把知识编成顺口溜,使学生学会口诀记忆法;通过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的发掘,使学生学会理解记忆法;通过知识系统的整理概括,使学生按知识结构来系统记忆等。
        三、作业习惯
        数学作业是巩固数学知识,激发数学兴趣,训练数学能力的重要环节。许多学生视作业为负担,课后只凭着课堂上的印象匆忙作答,作业字迹潦草,马虎粗心,解法单一,格式不规范,甚至抄袭,严重地影响了学习效果。所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做作业的目的性,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地,良好的作业习惯应包括:
        1.做作业前看书的习惯。做作业前要认真阅读复习课文,观察例题的解题格式、步骤和方法,要明确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2.审题的习惯。在强调学生作业时要认真审题的同时,教师在讲例题时,要有意识地先问学生题目是什么题型,它有什么条件,有哪些特点等,作为审题的示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3.独立作业的习惯。要经常对学生阐明做作业的意义,教育学生作业一定要独立完成。若有特殊情况,不能如期完成或遇到难题不会做时,宁可以后抽时间补做,切不可为了应付任务而去抄袭。
        4.作业反馈的习惯。不少学生不重视作业情况的反馈,致使错误做法在头脑中形成定势,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和做新作业时出现更大的错误。因此为了巩固作业的成果,要求学生每次做新的作业之前,必须对前一天的作业进行反馈,反馈内容包括题目类型、解题方法、错点及错因、订正措施等。
        5.规范作业的习惯。规范作业,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作业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不但要求按时完成,还应要求像例题那样规范。通过订正、指导,逐步养成规范作业的习惯。
        四、语言习惯
        数学是一门语言精辟、逻辑严谨的学科。数学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所以培养规范的语言习惯是开发思维,增进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身先示范,在讲课时,首先必须努力做到语言准确,切勿为了形象、通俗、生动而随意歪曲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习惯的培养,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教学语言的训练并没有设置专门的章节,它隐含在教材的字里行间,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要反复练习、强调。
        五、注意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于每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人们安定舒适的生活,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有“孟母三迁”的典故,讲的也是这方面的道理。孟子的母亲为了防止孟子沾染恶习,不惜三次举家搬迁,最终落户“学宫之院”。而孟子也正是由于被学院里传来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继而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发奋读书,终成大儒的。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环境对每一个学生学业的发展的确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必备的素质和学好数学的最基本保证。只有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人才。当然,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可能一朝一夕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持续地、稳定地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福.初中数学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学习习惯的小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2):51.
[2]孙洋洋.浅谈初中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J].课程教育研究,2017(29):141.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农村初中数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实践研究》(批准号2020-2--573)和《培养新时代“工匠精神” 提升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实践研究》(批准号2020-2--574)课题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