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红 王伟伟
山东省淄博市第七中学 255400
摘要: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以学生立身育德为先,树育人理念为教学基础,以加强地理教师核心知识素养为教学标准,对构建中学地理课堂有极大的必要性。基于中学核心地理教育课程要求,以结合学生自身基础地理学情为前提,以学生的本位教育为指导原则,立足我国中学地理课本,尝试探索核心教育下的中学地理生态意识培养课程。
关键字:生态意识;高中地理;培养策略
引言
核心教学素养地理课程作为今年新课改的升级,可帮助学生不断缩小走向实验室的切口,明确地理教学课程设计及其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定位。中学地理课程以开展人地关系研究为教学主线,侧重促进人地和谐发展。在学校生态素养培育的基本要求下,需要掌控学校生态意识培养基本诉求,重视核心生态意识培养与学校生态意识培养的高度平衡性。
一、中学地理生态意识培养的定义
培养核心素质的目标要在国内教育领域广泛普及与有效推广,为围绕核心素养的中学地理生态意识的培养等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以高中地理教师核心素养培养成果为最终目标,中学生态意识的培养需要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应用能力、综合地理思维、区域地理认知、可持续发展四个关键方面入手,在教师深入研读地理教材,精准把握学生基本学情的理论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我国地理资源,拓展地理课堂教学空间后,构建以围绕学生为学习主体的高中地理教学培养课堂。
二、核心素养情况下高中地理生态意识的培养
(一)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原则践行三维目标
以中学立人育德原则为课程基础教学原则,核心素养课程下的中学地理生态意识培养目标的整体构建需要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的设定入手,以满足学生自身学情为培养前提,以针对学生的本位教育为指导原则,立足当前中学地理课本,按照中学地理核心价值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来提炼并梳理整合当前中学地理中与中学核心价值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点、价值观、技能,按照育人价值观与学生情感态度、方法与教学过程、技能与地理知识三维目标。这是为了确保教师在地理核心素养教学中,能切实满足地理知识点的迁移,切实有效解决地理情境教学中的各类知识问题,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应用等基本要求。[1]
(二)以人地协调观为辅,确定生态意识培养主要内容
人地的协调观念既是现代中学学校地理课程生态教学的一个核心价值观,也是构建现代中学学校地理课程生态课程的根本要求所在。在研究人地协调观的基本要求下,教师开展中学生态意识课程工作需要在系统分析生态意识课程要求的理论基础上,以研究人与自然的互动规律为理论基础,分析人地协调观与中学生态意识之间的基本关联性,进而以此为理论凭据,提取推导出中学课文中与中学生态意识培养密切相关的内容,明确构建起地理课本基础知识点与中学生态意识培养之间的关联性网络,准确界定中学生态意识培养的基本内容。
三、中学地理核心知识素养教育课程中的生态意识培养的方式
(一)构建并不断强化生态意识,重视教学设计并向意识性教育渗透
中学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课程中,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需要中学教师和学生真正意识到高中地理核心意识培养及中学生态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认识到高中地理核心意识培养与中学生态意识培养的密切关联性和相互之间的协同作用力。由此,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教师首先可按照课程教学内容和实际课程教学需求,深度研究所学教材,提取每个知识点背后隐藏的生态意识观,在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理论教学中,借助于知识思维网和思维动态导图的教学方式,凸显教师生态意识观和学生地理知识素养。[2]
中学阶段的地理教育是非常具有历史延续性和科学系统性的,以鲁教版必修一《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教学为例。为充分培养中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综合地理思维、区域地理认知、可持续发展四项地理核心素养,教师在课前备课环节中还可将其他课本的地理教学内容结合整理起来,设计成一个系统的教学专题,以地理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理论基础,侧重突出地理生态意识的培养。
(二)重视知行合一,创设情境导入
陶行之先生曾多次提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教学理念,他认为生活即是教育,教育不仅仅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还要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处事做人。按照教育目标要求,教师可通过利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以及教学对象的人地协调观、实践应用能力、综合地理思维、区域地理认知的综合培养等要求,结合广大学生实际生活场景,创设一个符合广大学生的教学情境 ,借助课堂设置教学主题、趣味教学实验、课下调查课题研究等教学方式,阶段性地引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充分理解所学知识及其综合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研究解决具体问题时,综合应用地理生态化教学思维。[3]
以鲁教版必修二《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教学内容为例,黄河长江流域地区是我国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发源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作为目前我国西部城市和农村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域,在为居民提供运输航运、供水及肥沃优质土壤等环境同时也可能存在引发洪涝的潜在危害。教师在课堂备课的过程中,可将田纳西河分析流域的综合治理与人地开发问题作为培养广大学生人地协调观和流域综合治理思维的重要基础,以田纳西河分析早期人地开发方式和不足,来培养广大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与流域综合治理思维。
在课程情景开始阶段,以田纳西河流域早期项目开发方式作为课程情境创设的主要基点,通过幻灯片、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方式从更多角度深入展示田纳西河早期开发所带来的影响。为着力提升学生对课题研究的正确认知和科学理解,教师可将学生按组分为政府服务组、技术开发服务组(包括电力技术组、水利组、农业高新技术组和研发服务组、工业组)、媒体组、旅游组、环保技术组等。引导学生以此研究课题成果为研究基础,各个研究小组从不同层面深入分析如何树立区域生态意识,从区域地理设计如何执行、综合统筹、区域资源整合、可持续发展和新模式体系构建不同方面探讨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具有执行性的路径。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国外的生态文明教育起步早,并且取得卓越的成效。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晚,存在的问题多,这与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有关。不过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这种意识。
参考文献:
[1]刘双华, 刘张飞. 浅议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 000(024):572.
[2]祝琳琳. 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研究[D]. 西华师范大学, 2016.
[3]张蓉. 地理教学与中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研究[J]. 生态环境与保护, 2018, 001(002):P.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