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期   作者:朱柳梅
[导读] 教育部在2017年颁布《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朱柳梅
        广州市增城区高级中学      
        
        摘要:教育部在2017年颁布《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其中提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过程中,形成适应学生本人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物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又要回归生活。物理学科的学习不只是为了会答题,一个考试的成绩,它更应该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感受物理规律的真谛,体验自然的奥妙。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在媒体上看到一则“落水老人教科书式自救”的新闻,就是一位不慎落水的老人,利用浮力的原理,尽量把身体侵泡在水下,利用浮力,只露出鼻子呼吸,就这样静静躺在水中,直到有人发现后才脱险。物理学科的教学理应能紧密联系生活,从生活中探寻所蕴藏的物理知识和规律,通过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提高物理的教学质量,同时促进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应用意义
        (一)当今针对物理学科的评价更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体现学生通过物理课堂的学习,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很多教师和学生希望通过简单粗暴的方法,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这种方法越来越难以奏效,只有透过现象归纳出问题蕴藏的知识和规律,才能取得更好成绩。
(例如2020年全国物理高考I卷)如图,一位同学表演荡秋千。已知秋千的两根绳长均为10m,该同学和秋千踏板的总质量大约为50kg。当该同学荡到秋千支架的正下方时,速度大小为8 m/s,请问此时每根绳子平均承受的拉力大约为(    )
A.200N?? ?B.400N ?    C.600N       D.800 N
        
        本题的问题情景是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如果学生无法通过生活的情景提炼出物理模型,根本就无从入手,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有类似的生活化情景,学生就可以从容的从题目中提炼物理知识要素,从而完成答题。
        
        (二)有利于降低物理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物理学科很多的概念抽象而难于直观理解,通过生活化情景的渗透,引导学生思考,实现认知的跨越。例如学习摩擦力时,对于静摩擦力的方向是很难通过观察来判断的,学生对于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趋势难以感受。

我们可以引入几个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商场中的斜向上的电梯,人具有哪个方向的运动趋势?如果电梯平面是光滑的会怎么样?人站上去受到的静摩擦力是怎么样?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利用生活化情景导入课堂,低起点迎合学生认知水平,提高学习注意力。精彩的课堂导入,可以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实效。同时在学习难度较大的章节,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导入,把物理教学的内容和生活上的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创设具有活泼生活气息的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同时,有效降低课堂内容的认知难度。例如在液体表面张力的课堂教学上,可以在导入环节上,让学生比赛,看看哪位学生能把硬币浮于水面上,这样的课堂环节,一下激发学生在本课堂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生活化的物理情景,提取生活化课堂内容,缩短学生与物理知识的认知距离。物理学科是一个自然学科,很多的知识来源于生活,这为我们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景,提供的丰富的素材。学生通过对生活化情景的体验,促进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融合,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与规律,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马路在转弯的地方通常都是内底外高的(火车转弯也是如此),这是为什么呢?物理课堂摆脱枯燥乏味的形象,生活化的物理情景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不断加深对课堂内容的认知水平。
        (三)编制生活化问题链,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物理知识实现认知升华。物理学科是一门抽象而思维要求高的学科,很多的物理规律并非浅浮于现象,这就需要我们一步步地对其“抽丝剥茧”,创设问题链,逐步引导学生从穿透生活化现象,直达蕴藏于后的物理规律。例如在讲授动量定理时,创设以下问题链。(1)两个鸡蛋从同样高度掉下,一个落在海绵上,一个落在地板上,谁会打破?(2)两个同学从同一高台上自由下落,一个穿鞋,而另一个没穿鞋,谁更容易受伤?(3)如果没穿鞋的同学不想受伤,他会怎么做?(4)这里面什么物理量是没有改变的,什么物理量改变的,有什么效果?
        (四)探索生活化实验教学,体验身边的物理如此精彩。物理是一门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实验的教学也是中学物理教学中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实验的内容、方法、材料等来源于生活,就是学生日常能接触到的,能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共鸣,推动学生自主地探究、思考。例如在讲授电磁感应时,让学生体验磁铁在铁管和塑料管中自由下落有什么不同,学生在体会身边的东西会有如此奇怪的现象,强大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努力地思考个中缘由,为本节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五)开展生活化综合实践活动,打通课堂学习到应用创新的通道。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同时也是加强对课堂学习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促进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探索源于生活的项目,研究适合中学生开展的综合实践课题,建立对物理学习的课堂教学、课后巩固、课外应用的闭环模式。例如很多学校都有开展的“水火箭”、“鸡蛋撞地球”、“无线电定向”等活动,开发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环节,促进学生把课堂教学内容融合在活动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最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当下教育的共同指向。把生活化理念植根于中学物理的教学上,能有效降低抽象的物理学科知识和学生有限的认知水平的层级差,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身边的素材中,体会物理世界的奥妙,格物致理,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殿乔.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活化元素的策略研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47(02):32-33.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53-78.
【项目来源:增城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情境生活化研究》,课题编号:ZC202013】
[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