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鸠琴在初中常规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探究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期   作者:王婷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深入,教育部提倡音乐教育关注学生核心素养,

        王婷
        西工大附中含光校区  陕西西安  710072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深入,教育部提倡音乐教育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多途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建议课堂乐器应使用易于学习、易于演奏、便于集体教学的乐器。鸣鸠琴是由我国民族弹拨乐器创造性转化研发而成的新型乐器。是针对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音乐教育及课堂普及专门定制的适合中小学生演奏的专业乐器。在常规初中音乐课堂的歌唱教学中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效果。
        关键词:器乐进课堂、增加学习乐趣、突出音乐体验、提高音乐素养。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器乐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讲过:“让学生体验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器乐进课堂就是让学生在亲自参与中掌握知识的很好的途径。我个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认为器乐进课堂意义重大。
        鸣鸠琴是一件凝聚了中华民族弹拨乐器精髓的创新型乐器。它兼具表现丰富、音乐多变的潜能,可独奏或合奏,易学、易奏、可自弹自唱。尤其是在初中音乐常规歌唱课中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打破了常规歌唱教学中老师伴奏学生演唱的传统模式,变为学生自弹自唱,既达到了器乐进课堂的要求,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演唱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更加丰富多彩。
一、自弹自唱是音乐歌唱教学的继续完善。
        中外许多专家和音乐教育工作者都认为:器乐教学本身不是学器乐,而是学音乐。有人说:音乐没有声乐不完美,音乐没有器乐不完整。这些都是真知灼见。因为,一方面音乐的演奏是再现音乐的重要方式,是音乐的二度创作。鸣鸠琴作为载体,辅助常规歌唱教学,即能让学生体会到自弹自唱的乐趣,又增加了课堂趣味性,更进一步地感受、理解、创造音乐,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另一方面,鸣鸠琴的学习给全体学生又一次地提供了学习音乐的机会,克服了某些学生因嗓音条件较差,难于用声音表现音乐的困惑,使音乐课堂教学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开辟了领略音乐的新园地,为在音乐教学中“面向全体”创造了条件。
二、器乐演奏能够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普通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器乐引进课堂符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在音乐学习中的心理需求,能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好动、好玩、好奇、好胜”是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的概括。如果在特定的音乐氛围中,老师指导学生“从简到繁”,从一开始有规律的击拍鸣鸠琴板做伴奏,到可以弹奏和音伴奏,不仅可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渲染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歌唱时音准的辅助。起伏的旋律,有规律的节奏、速度、力度的变化,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乐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健康的发展。

在老师指导下,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鸣鸠琴弹奏技能并且为歌曲伴奏或自弹自唱时,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通过不断的探索,会急于演奏自己学会的歌曲,并极力模仿曲调所要表达的情绪,产生强烈的表演欲望,渴望运用多样化的音乐表现手段,解决歌唱学习中难于解决的一些问题。这正是学生主动进行音乐活动和进行音乐体验的过程。这种兴趣激发到认真学习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
三、解决了部分初中学生在变声期不愿开口唱歌的问题
        初中阶段正处于青少年身体发育生长迅速时期,也是孩子处于变声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很多孩子不愿唱歌,对常规歌唱教学产生了消极的态度。在常规音乐课堂歌唱教学中加入鸣鸠琴伴奏我们看到这种表象:即使部分不愿开口歌唱的学生为了想体验到自弹自唱的乐趣和成就感,也开始尝试一边弹奏一边演唱。在老师的鼓励下逐步由不愿唱歌到小声唱,最后大胆自信的演唱。另外,在自弹自唱的过程中眼看谱,耳听音,口唱曲,手演奏,心在想。这样势必导致人的机体各部分协调活动,无疑会使大脑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使人变得更聪明。这样既从根本上解决了部分学生不愿开口唱歌的问题,也使学生在演唱、弹奏的过程中体会到了音乐带给他的自信和快乐。有效地提高了歌唱教学的质量。
四、器乐辅助歌唱教学能扩大学生应用知识的范围,促进知识的迁移。
        鸣鸠琴是在中华民族弹拨乐器的基础上,适当吸取西方弹拨乐器之优点的创新型民族乐器。其外形采用民乐琵琶与中阮的构造,可以演奏出阮、琵琶、古琴等乐器的音色,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乐器特色。鸣鸠琴以其独特的民族性、小巧、易上手等特点,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器乐载体。相比传统的葫芦丝、竖笛而言,鸣鸠琴不会占用人身体的天然乐器——口腔,从而可以弹唱一体,更全面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配合初中现阶段音乐教材中的歌曲,让孩子们自弹自唱的方式表现音乐,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学科融合的教学目的。学生通过鸣鸠琴的练习,演奏实践,能较快地提高识谱、视奏、视唱、欣赏、创作诸方面的能力。能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给枯燥的音符注入活力。在听觉上更加有效的建立节奏感,建立“多声部”观念。注重表现乐曲速度力度变化,易于体验乐曲的体裁、风格、形式,进而与音乐情感产生共鸣,易于受到音乐美的熏陶。
        综上所述,中学音乐教学把鸣鸠琴引进课堂,完善了音乐教学内容,给全体学生开辟了感受、理解、表现、创造音乐的新园地;符合中学生年龄特征,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爱好,使他们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音乐,包括音乐体验,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学习和实践;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学生再现音乐情绪、意境所需要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寓教于乐)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的教育。音乐课堂上学习鸣鸠琴,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乐感、节奏感,在团队协作、积极乐观、自信的态度的培养等方面也有着深远影响。孩子们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享受音乐的快乐,课堂氛围活跃,孩子更自主、课堂更有趣。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