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牮直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朝天镇第二小学 628012
摘要:随着世界朝着多元化趋势不断发展,英语也成为了一门全球通用化语言,学好英语越来越成为现代学生的当务之急。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英语单词、如何书写英语句子,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本文重点分析了英语教学中口语表达出现的问题以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措施
在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是最让老师头疼的一个问题,由于学生处于汉语环境中们,在平时无法接触的良好的英语环境,导致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并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老师只注重学生的书写能力,缺乏了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视,因此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是老师的当务之急[1]。
一、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较差的原因分析
(一)小学生对英语口语缺少学习的兴趣
第一,由于小学生处在汉语的环境中,学生缺乏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对英语口语表达也没有较高的热情,这就导致很多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差。第二,很多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缺乏自信心,害怕说错后遭学生的取笑,因此在口语表达上往往存在害怕、紧张的心理,逐渐的就对英语口语的学习失去了兴趣。第三,部分老师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不太注重,导致了学生也认为英语口语表达没有那么重要,而且老师又没有创设一个较好的英语语言环境,这就使得学生英语口语表达更加没有了兴趣,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也就没有明显的提升。
(二)学生的词汇量较少,表达机会少
英语口语表达与写作一样,需要有大量的单词作为支撑,但是小学生本来就积累的英语单词较少,在口语表达上就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另外由于我们处于汉语环境中,在课后没有良好的环境让学生锻炼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并且由于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口语表达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只有极少时间的与学生进行英语对话,这样即使学生对英语口语有兴趣,也掌握了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但是却没有表现的机会和适合的平台。
(三)老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氛围不充分
一般在英语课堂中,老师都是带领学生重点学习单词,句子,并且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只是重复老师教的句子,这种比较单一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对英语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甚至会产生厌恶的情绪。
由于老师在课堂上只注重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基本上就没有锻炼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时间,因此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较差。
二、提升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兴趣。
1.在老师的教学中,老师要采取一些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这样可以有效的消除学生对于英语口语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在课堂中,老师可以挑选一些简单的英语句子和学生进行交流,例如“What are you doing?”、“How are you?”等这些比较简单的句子,这种方式可以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这对训练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小学生都比较贪玩,对外界也比较好奇,老师就可以借助学生的这些特点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通过一些口语竞赛或者情境表演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与水果有关的单词时,老师可以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然后让小组之间进行比赛,说出与水果有关的英语单词最多的小组获胜,老师还可以通过提问方式来引导学生回答如“What is your favorite fruit?”让学生来回答,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二)老师需要丰富教学方式
想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老师的教学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创新一些有趣的教学方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穿插一些有趣的游戏进行英语口语的锻炼,老师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例如老师可以播放一些有趣的英文动画片,拿《疯狂原始人》来说,老师在播放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复述动画片内的台词,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老师要为学生创建一个较好的语言环境
很多学生掌握了一些英语口语表达的技巧,但是却没有较好的语言环境,老师应该在平时的课堂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例如在学习《Trip》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答都去过哪里旅游,让学生用英语回答旅游的经历,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兴趣,促进英语成绩的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仅有老师进行教学是没有用的,这需要切实的提高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兴趣,需要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园园.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J].教育,2020(17):8-9.
[2]陈琳.浅谈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20(2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