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批读文教学经验之谈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期   作者:张群波
[导读]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把“读、思”结合起来的阅读方法,

        张群波
        重庆市南川区隆化三校   408400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把“读、思”结合起来的阅读方法,我们在阅读时要做到“读、思、写”三者结合,让学生认可一个事实:如果要提高阅读能力,那就要学会批注阅读。
        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在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找准批读点,围绕旁批设计教学。
        课例中的旁批体现了编者的意图,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批读课文”教学中,就要充分运用好文中的旁批,围绕旁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三年级上册教材,共安排安排了7篇批读文,每组一篇,共设置了41处批注语。这些批注语把精读课文需要的知识和方法分别在课文旁加注,以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阅读要领,学会读书。这样安排,使精读与略读之间,减缓了坡度,很好地体现了“放低起点、小步快进、激励自主、成功达标”的特色,让学生经历了由“教”到“扶”,由“扶”到“放”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在这类课文的教学设计上是以课文批注语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法上落实一个“扶”字,侧重让学生在“精读课文”中形成的阅读能力、习得的阅读方法、养成的阅读习惯尝试于阅读实践,逐渐形成自主阅读能力。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运用好文中的旁批,保持旁批原有的学习伙伴对话口吻,不要变成一般的教师提问。要把旁批变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变成学生与学习伙伴的对话,实现接触零距离,沟通无障碍,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变,语气和蔼可亲,给学生营造一个乐于表达、乐于交流、自学思考和平等对话的氛围和空间。教师还要以旁批为基础,适当扩展,形成综合性的语文训练活动。训练活动要强化语文基础工具性,如字、词、句、段、听、说、读、写,在能力、习惯、方法上进行拓展,夯实基础。
二、举一反三,指导掌握批读方法。
        批注式阅读的最大特点就是“意随文生”是以主观能动,积极思考为基础和前提的探索式语文学习方式。和问题式阅读相比,它给了学生更自由的阅读空间,它是一种感受式阅读,注重阅读者的审美直觉,强调记录读者阅读时的直接的、感性的印象,致力于记录瞬间的感觉经验,便于学生独抒灵性。既然如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应该在自己准确把握批注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每一课各自不同的批注侧重点来学习,归纳总结方法,争取一课一得。总体而言,批注式阅读方法指导有以下实施步骤:
        (一)让学生明确从哪些方面写批注。在实际操作中,将批注要求分为两个部分,即内在文章分析和外在情感体验。其中内在文章分析包括写法、内容、情感、语言四个层面,具体批注形式就是针对字、词、句、段、章的“批注”。外在情感体验就是指阅读者的自身感悟、启示思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

具体批注形式就是篇后的整体感悟或批后反思。当然, 初始阶段,学生虽然明确了批注的主要内容,但对方法及批注要点理解不清,掌握不透。因此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和示范:可以选择利用本身有“文中批读语”的文章;也可以将老师批过的几篇示范文章印发给学生,并逐条讲解,从而明确方向和思路,并且不断强化批注要点和标准,掌握批注规律;教师在指导每一篇阅读教学时,还应该把批读提示细化到每一个环节,让学生明白这一环节到底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学习,重点体会哪些内容,要有章可循。
   (二)长期使用一些规定符号进行批注。为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批注习惯,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一般采取以下符号:横线勾中心句;波浪线勾具体描写的句子或者感受深刻的句子; 三角符号标表动作的词语;圆点标重点词语;双横线勾表示名称的词语等。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的书面就会整洁有序,而且标示明确,让人一目了然。
        (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要经常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他们得到充分展示才能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掌握批注的规律,学会利用批注。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我们重在鼓励写批注,只要他是用心去读,不管他写出来是否符合“写批注”的要求,我们都给予肯定,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出了给文章做批注的精髓就在于把自己对文本思考的痕迹写下来,每一处批注都是一处精彩的见解。。当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后,我们要鼓励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并相互补充,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小组交流互评后,可以进行再批注,或形成综合批注。能力稍微欠缺一点的孩子可以仔细听听同组孩子的意见,再试着写上批注,即使一次只有一处或者两处也行。日积月累,他就学会写批注了。在全班汇报时,教师再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的话,用精辟的语言进行批注,不要对原文照搬照抄。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指导,学生已经对批注阅读有了一定的领会,初步习得了一些批注方法,但是,光有方法是不行的,批读课文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去阅读课外其他文章,最终形成自己的阅读能力,因此,批读习惯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 培养批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良好的批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批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在小学阶段,就要下工夫培养学生认真批读的习惯。中年级具体要养成的阅读习惯有:要引导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养成主动积累和在表达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的习惯”;在阅读和观察中发现问题的习惯;表达自己的经历、感受、想象和独特见解的习惯;“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和质疑问难的习惯”;正确朗读和感悟文本思想感情的习惯;逐步养成读、画、批、写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每一篇阅读材料的教学中,都要把孩子们在批读文中学到的方法,充分运用到预习、课堂重点分析以及课后延伸、课外阅读等各个环节中,进行自觉、自主的学习。同时,应该抓住阅读材料的特点,进行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批读指导,不必在每一节课中面面俱到。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最终形成批读任何文章的能力,阅读质量才能真正提高。
        三年级更可以说是阅读教学的一个萌芽阶段,到底学生的阅读能力能不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还得靠每一位教学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精心培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