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慢课堂脚步,细细品味文本 ——以《智取生辰纲》教学片段为例谈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尝试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期   作者:徐金涛
[导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徐金涛
        威海市第七中学 山东威海264203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名著阅读是开展推动整本书阅读活动和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说,上好《智取生辰纲》,既有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也有利于名著阅读进程的推进。
        因此,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针对文本细微处,我做了如下尝试。
尝试一:创设思维情境,深化阅读体验
        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对于作品人物解读不能仅仅从知识层面满足于人物性格特征的简单归纳,需要在文本中寻找富有张力的人物,从人性、心理学等角度探寻人物活动背后的深层意蕴,进而挖掘小说的核心主题。
        在预习检测环节,学生依据题目信息和文体要素,将关键信息逐渐丰富为:于六月初四日黄泥冈上,吴用等八人用智谋取得了由杨志负责押送的梁中书给岳父的十万生辰纲。(这是接下来学习的重要抓手,涉及环境、人物、事件。)在补充信息时,一并考查了学生对“生辰”和“纲”的理解,并特意强调了其数目“十万”及网上的相关换算结果“3000万人民币”,并打趣道:“这可是我几辈子都赚不到的金银珠宝啊。”
        情境一:如果你是梁中书,连同去年丢失的3000万,你能否解释这6000万的来龙去脉?作为太师的女婿,你能否描述一下太师的生日场景?
        情境二:如果你是“剪径的山贼”,当你看到,写着“献贺太师生辰纲”的“武装”押运车(梁中书最初的安排),你会如何抉择,为什么?
        基于情景一和情景二,通过设疑追问,引导学生依据具体情境,体会到上层阶级贪污受贿、生活奢靡的社会背景;感知下层民众被逼反抗贪官的小说主题。这也是生辰纲必然丢失的客观因素之一。
        情境三:如果你是杨志,你是否明了“生辰纲”的来龙去脉?你为什么答应帮助梁中书?
        基于情景三,学生结合材料,进入情境,体会杨志胸怀“封妻荫子”的志向,穷困落魄的无奈,以及急于报恩建功的心理。这也是生辰纲丢失的主观原因之一。
【设计意图】
    在教学中,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带着兴趣和思考进入课堂,深入文本,调动其思维,引导学生深度体验,体会到小说所传达的深刻主题和人物活动背后的深层意蕴。
尝试二:借助对比赏析,立体感知人物
        新课标建议,“鼓励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去探索,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学会欣赏品评,进而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在分析生辰纲丢失的主观原因时,学生认为杨志的残暴、不善沟通是负有责任的。我追问到:“杨志的残暴、不善沟通,是不分场合、对象的吗?”
        学生结合文本,通过分析杨志对军健、虞候、老都管等不同身份的三类人言行上细微的差别,体会杨志残暴的“同中之异”,更为立体地感知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
        由传统叙事为主,转向以细致逼真的描写为主,这是明清小说在艺术表现上日益成熟的重要体现。阅读中的批判性思维,表现在对这些细致逼真的语言的评价与鉴赏能力上。通过对比和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细腻具体的人物描写,从而感知立体的圆形人物形象,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尝试三:品味一字褒贬,观照英雄古今
        新课标指出,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在一次《水浒传》检测中,学生将吴用“智取生辰纲”这一故事,写成了“智取威虎山”,不禁哑然。结构形式虽相似,其实质却大相径庭。俗语常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对“梁山好汉”,作者更是以饱含同情赞扬的笔调加以描写刻画,这对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容易造成认知错位,不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只关注吴用的“智”,而不关注“取”的性质,未免有失偏颇。
        如何相对全面地评价吴用等人,以及《水浒传》中其他的好汉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我就地取材,设计了如下讨论环节:
        讨论一:“智取威虎山”是正义的一方,用胆识和计谋攻克了非正义的一方。你如何定义吴用等人的行为呢?(屏幕上出示了吴用等人谋划劫取生辰纲的段落和生辰纲的下落相关文字。)
        学生讨论过程中,陷入“情”与“法”的矛盾,学生对人物行为的目的、方式、结果,多角度加以评价。以现代的角度看,“劫”似乎更为合适,“取”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掩盖了吴用等人的非正义性。
        讨论二:处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劫取“生辰纲”是否是他们的必然?身处现代社会,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些“英雄”?
        学生分析道,在“乱由上作”的乱世,民不聊生;反抗,是他们必然的选择。“劫富(官)”也是底层民众反抗的普遍途径。
        正是站在这种“民不得不反”的立场上,我们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是相通的,都是站在被压迫者一方。但身处法治社会的现代,在同情和理解,甚至感到大快人心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行为目的的正当性、正义性。
【设计意图】
        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秉持客观的辩证的态度阅读品析,拓宽学生看待问题的视角,提高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智取生辰纲》的讲授中,分析杨志丢失生辰纲原因的同时,通过设计问题和层层追问,引导学生了解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和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细节的对比阅读和讨论,抓住“同中之异”,感知作者细致具体的描写和圆形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倾向,对人物做出更为全面深刻的评价,提高学生的思维。
        知识是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的,思维也是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巧设环节,细处设疑,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欲望,拉近学生与文本的关系,提高学生语文本对话的有效性,进而逐步培养学生思维迈向高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