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期   作者:金灵
[导读]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

        金灵
        湖北省蕲春县横车镇马华小学 湖北 蕲春 435317
        摘要: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更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科学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与再创新的方式。小学科学教育能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分析、思维、实践与创新能力,是科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启蒙学科。因此,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引导学生发现科学、并将科学用于生活。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活化教学应用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策略。
        关键词:生活化 小学科学 应用策略
1引入生活中的材料,展开教学工作
        小学科学课特点为贴近生活、知识点不复杂与操作简单。实验所需材料基本可在生活中获得或用生活中相似材料进行替代。利用生活资源展开科学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材料的属性,甚至能激发学生去探究其他物质的属性,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最终使学生认识到“在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生活与科学相辅相成”。
        例1:在学习小学三年级鄂教版科学课本时,关于“盐的析出”一课,教师可安排学生从家里带一定量的食盐到学校,让学生溶解食盐直到无法溶解时停止;接着,教师加热盐溶液,观察盐的析出。因此,学生利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盐,便学习了盐的析出。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盐的析出,鼓励学生在家中,再进行盐的溶解,用筷子搅拌,得到饱和溶液后,放置在太阳底下暴晒一天,观察未浸入水的筷子与杯子部分的析出物。从而得出盐的析出可通过人工加热与自然晾晒实现。
2选取生活化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科学均来源于生活,如果仅仅停留在观察实验与理论分析中,便把原本丰富多彩的科学试验变得模板化,这就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因为教师忽视了科学的来源,让学生感觉这些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因此,教师必须把实验生活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将生活与科学紧密结合起来。
        例2:在小学四年级鄂教版科学课本中,学习“认识土壤”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用手捏土,再观察手变湿的现象,得出土壤中含有水;把土壤放入水中,水中出现小气泡,得出土壤中含有空气;土壤放入水中进行搅拌,出现分层,观察上层得出土壤中含有粘土,发现下层为沙子并且越往下沙粒越大,得出土壤中含有不同粒径的沙子;燃烧土壤出现臭味、变色与冒烟的现象,说明土壤中含有腐败的动植物残体即腐殖质。通过生活化的实验便得出了土壤中含有的主要物质。因此,教师应结合学习主题,将科学实验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探究理解所学知识。
3引入生活化的主题,引发学生思考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鉴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知识储备有限,不应选取学术性主题来讲解知识点,而要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利用生活中随处常见的现象引出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小学科学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初步观察、理解与思考科学现象,来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学习的兴趣、激发探索的精神与锻炼科学的逻辑思维方式。


        例3:在学习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鄂教版教材时,讲“水是怎样变热”的内容时,首先,教师可提问:“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得到热水?”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答案可能有:在燃气上加热水壶,电水壶,饮水机等。接着,让用燃气加热烧水的同学回答:“水是立刻还是逐渐变热?水壶底部与上部的水哪部分先变热?水和水壶底部哪部分先被加热?”显而易见,这些大家都清楚。通过教师的引导,便可得出答案。在授课中,教师可借助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播放加热水壶的视频,使学生结合生活记忆与视频,更加深刻地了解水变热的原理。
4组织合作性的实验,激起思维碰撞
        在传统小学生科学教学中,上课时老师直接讲解,学生认真听讲,学生答问或提问的机会很少,这样学生间与师生间的交流就很少。科学知识的学习,既需要独立思考,又需要思维的碰撞与交流。因此,必须组织合作性的实验,鼓励学生踊跃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与畅所欲言的讨论,在交流与探讨中不断积累与创新。
        例4:在学习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鄂教版教材时,关于“沉浮的秘密”一课,教师组织分组合作完成实验,一、同体积,不同质量的物体沉浮;二、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物体沉浮;三、同一个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让学生记录沉浮情况,进行组内与组间讨论与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与总结得出物体沉浮的影响因素。合作性实验,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兴趣,同时在思维碰撞中学习他人思考问题的方式。
5布置开放式的作业,鼓励自主探究
        小学科学的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课上,应引导学生进入生活。课堂上讲的只是整个科学体系中微小的一部分,现实生活才是科学的发源地。因此,教师需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热情,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科学实践。例如,观察自然现象、设计科学实验与收集植物标本等。学生分享科学实践过程与结果,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点评,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与科学素养。布置开放式、无限制题目的作业,将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从小将科学的种子植入心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当下,教师应将生活化教学与小学科学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科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为宗旨。通过在生活中收集材料、选取生活化实验、引入生活化主题、组织合作性实验与布置开放式作业,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国家与世界科技的进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仕耘.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 南北桥,2021(2):144.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2.137.
[2]李秀琴. 小学科学教学的"生活化"[J]. 西部素质教育,2020,6(3):255-256. DOI:10.16681/j.cnki.wcqe.202003154.
[3]张先国. 加强学习生活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华传奇,2020(13):49. DOI:10.12220/j.1003-9619.2020.13.044.
[4]张长青. 小学科学的生活化教学探究[J]. 魅力中国,2020(49):492. DOI:10.12294/j.1673-0992.0204.90.874.
[5]周桂红. 浅谈小学科学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 年轻人,2020(6):129. DOI:10.12214/j.1672-3872.2020.06.1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