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珊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三十六中小学校 617000
内容摘要:名著阅读过程中常常受到社会环境、应试教育等的影响,学生不能静心、主动地阅读。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资源,补充课堂阅读名著的有限性和不足性,使之在有限的时间不受限制和约束地展开阅读,在积极、自由、轻松愉悦的状态下主动进行阅读,对文学名著的精神内涵进行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观。
关键词:名著阅读 中学语文 指导策略 激发兴趣
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欣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1]可见,名著阅读对培养学生鉴赏力是多么重要。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名著阅读已列入多地中高考的考查内容。在中高考改革的推动下,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名著文学,已经走进了中学语文课堂,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怎样才能让学生静心阅读,对文学名著的精神内涵进行理解和感悟,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观呢?
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学生面临的问题大致有这些:
首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名著阅读更多的是沦为了摆设。学生只去死记硬背文学名著的作者、中心思想、主人公、艺术手法等,完全不管是否真正理解了文学名著中的精神内涵,这样不仅不利于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对中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也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其次,在中学名著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思考和写作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名著阅读不是吃快餐,需要我们认真地品味、细心地咀嚼。在学生没有思考之前,有的教师就已经将名著的中心思想以固定的模式灌输给了学生,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提升审美素养水平。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学生对名著文学缺乏兴趣。在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绝大部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仅仅是为了给自己缓解压力、愉悦身心,他们会选择内涵较浅、通俗易懂、幽默轻松的读物,相较于文字较多、人物和逻辑关系复杂、思想厚重严肃的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疲倦和距离感,从而提不起阅读兴趣。
针对这些问题我一直在思考,作为老师如何利用好课堂上有限的时间解决这些困难,提升他们对名著阅读的兴趣。以下就是我的一些策略: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名著的选择不但要考虑到其经典性、科学性、丰富性、代表性,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如:
1.顺势而为设悬念。在课堂教学中,对课文中的作者或人物介绍时,我会提及到和这些人物相关的名著中的情节或人物,当孩子们问及“那结果怎么样呢?和他相关的还有哪些好玩的事呢?”我就会告诉他们:你们可以去看看某本书。抓住了他们的好奇心,一下子就吸引他们的兴趣,去关注阅读这本书就顺理成章了。
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当介绍到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我就简要的介绍了阿Q这个人物,并提及到了“精神胜利法”。于是就有孩子来了兴致,提问到“老师,什么是精神胜利法?阿Q是干什么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就顺势告诉他们“你们去看看《狂人日记》不就知道了。”后来,还真有几个孩子来找我探讨关于他们对阿Q这个人物形象的看法。这这样的阅读就是一种收获,这也是与文学大师鲁迅擦出了心灵的火花。
2.小小活动引兴趣。有时候阅读带给孩子们的感觉是枯燥,名著阅读更是如此,怎样在课堂中让孩子们动起来,从要求读到我想读呢?于是我大胆的做了一个尝试,我把《西游记》中一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例如孙悟空、猪八戒、白骨精、红孩儿等人和一些“知名度高”的妖精,用PPT的形式展示人物图像(利用电视剧或动画片中的图片),把班级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来进行抢答,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刚开始看到熟悉的人物同学们抢答的气氛很活跃,可到了后面的“知名度不太高”的人物、妖精展示时,就有些冷场了,甚至是猜错了还会引起大家的哄笑,于是我赶快引导孩子们进行当堂课阅读,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一个孩子都在认真的阅读,有的孩子还在翻找刚刚出现的人物到底在哪些章节出现的,接下来的几天课余饭后都在聊有关《西游记》里的人物或情节。我想,他们已经和名著结缘,我要做的就是“再次加工——从语文素养方面再做引导”,静待花开。
提升孩子名著阅读兴趣的方式还有很多,找到最合适他们的,就是最好的。但中学生的课余时间确实有限,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思考。
二、抓好“黄金”长假期
利用小长假和寒暑假为学生安排适当的阅读内容。
假期阅读作业的布置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一味的机械性的读书,又让孩子觉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认为孩子的阅读不仅仅是看书,还应该动手做一做,除了常规的写读后感之外,我还尝试布置以下几种名著阅读作业:1.制作读书小卡片:①好词佳句赏析卡②亲子阅读感想卡③图文并茂小手抄④好书推荐卡等。2.利用网络打卡的方式,在QQ、微信、微博上进行阅读打卡。3.学学“大家”在书本上随机批注点评阅读心得。4.名著改写剧本,做好角色扮演准备,深入理解人物内心世界。阅读的方式可以有很多,在假期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开学后,老师可以对学生假期读书的收获进行展评、奖励,既鼓舞了学生阅读的士气,也拓宽了学生阅读的视野,让孩子们把阅读当作一种习惯,让名著文学浸润孩子的心灵。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说:“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2]现代文学大师李苦禅说:“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3]两则名言从不同角度论述了“阅读”对于做人、对于修身、对于学业等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这些阅读作品中,首要的是选择那些经过名家之手而成、经过千万双眼睛见证、经过千百年时代浪潮冲刷沉淀下来的文学名著,使少年们纯洁的生命在有效的名著阅读中闪射出纯净的灵光,从名著文学中汲取知识、丰富头脑、浸润心灵。
参考文献:
注:[1] [德]爱克曼.【外国文艺理论丛书】歌德谈话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31-34
[2]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卷三十四
[3]李苦禅。《奋发图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