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须姣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057150
摘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有计划、按计划学习的一种表现,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是提高语文课听课效率的前提和关键。
关键字:高 语文 阅读 预习 指导
课前预习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也是对新授知识的准备,温故有知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预习,可以初步了解新教材的内容和思路,做到提前思考,可以把教材中容易解决的问题先解决掉。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最为关键的过渡时期,它在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甚至在整个语文能力形成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一、认识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潜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在预习中,学生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
预习只需粗略的阅读,了解知识的梗概,以做到心中有数地去听讲,或者说带着问题去听讲。在课堂中,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是在学生准备程度和此刻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问题的思考也是有较严格的时间限制,在这种状况下,理解者若对新的认识对象心中没数,往往就会紧张地“奔命”于老师设计的思维轨道中。这样一种心理不但影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理解,而且更不易用心思维,求疑思疑,触类旁通。这样,就一步不备,处处被动。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成绩的提高和潜力的培养。
二、预习的要领
首先是“划”。要快速通读教材,了解内容大意和学习重点,参照教材上的黑色标题,列出每章节提纲,并把重要内容和疑惑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划出来,便于理解和思考。预习时,应该边读边划,若发现疑难之处,运用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及时翻查相关课本,找出与疑惑问题内容有联系的知识点。如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就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上批注,发表意见,提出质疑,以便在听课时解疑惑。边读边批,把自己的体会、看法写在旁边。
其次是疑。疑,就是思考揣摩和钻研教材,提出问题。预习得越深入,就越能够提出问题,比如对一些地理现象的解释,地理原理的应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原因等,善于提出问题有利于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是议,即讨论。把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对问题的看法,提出来与同学和老师讨论,以求解决,还可以有效地活跃思维。 其中,第三点可以放到教学当中来,因为学生一方面没有很富裕的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很少能够在没有老师的监督下自主的讨论,所以,可以让学生提出来问题,带着问题去跟老师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预习目标要体现层次性。“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改对我们的基本要求,让每一位学生树立成材的信念,是每一位老师必须树立的教育理念。老师在设计预习目标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把目标和要求按难度分成ABC三等,然后让上中下三类学生分别回答,实行分层次预习法,让那些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在预习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实践证明,这样因人定目标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可以使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克服对学习的畏惧心理。
三、针对不同文体,教师要出示不同的、科学的预习提示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会接触到三种文学体裁,即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章,给出不同的预习指导。预习指导要尽可能的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能够突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下面根据不同的文体设置了三种不同的预习指导。
1.记叙文预习指导:首先,应该让学生对记叙文这种文学体裁有一个大致了解;其次了解整篇文章的整体写作思路,以及写作顺序;最后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上课时,和老师概括的中心思想相对照。
2.说明文预习指导:说明文属于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说明文有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两种类型。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说明文都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与记叙文相比较,说明文很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说明文的预习指导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说明文阅读指导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说明方法,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3.议论文预习指导: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直接表达作者的主张和观点的一种文体。议论文具有极强的说理性,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文章的论点、论证、论据,把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课前预习指导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预习指导适用于不同的学生。每个班里的都有几十名学生,而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又是不同的。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预习指导,或者在预习指导里面安排选做题,来适应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
四、合理设置预习内容
在预习过程中,预习内容的合理设置是良好预习效果的重要保证。本文认为,预习内容的设置应和课文理解的重点难点相对应。如《春》的预习问题的编写要紧紧围绕作者笔下春的特征,预习的重点应是对研读“绘春”的语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一部分中几幅描写春天的景致,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和欣赏之情。像这样设置具有可操作性的、明确的预习内容,也为预习明确了方向,以便于预习效果的充分发挥。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教材中已有的课后习题进行预习,以便于学生把握预习重点难点,使语文预习更加有效。
五、学生养成良好预习习惯
学生应将预习方法内化为一种习惯。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于语文的学习、培养语文阅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学生产生想要预习、想要学习的需要,使学生产生主动预习的意识,以提高预习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产生榜样意识,使学生明确预习的目标,激发学生预习的外在动机,帮助学生相互促进和提高。
六、应用科学的预习方法
1.阅读法。阅读是预习的主要方式之一,首先应把书本上有关资料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一遍,容易理解的能够“走马观花”。对于陌生的新知识,决不能仅看一遍,而要多看几遍,反复研读,可在重点和难点部位做记号,以引起自己足够的注意。
2.联想法。联想是预习不可缺少的贯穿于全过程的重要方式。由于语文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预习时总会引起一些联想。联想的过程,实际也是将知识融汇贯通、初步掌握的过程。有了联想,就能使自己的想象力得以发展。想象力是人的潜力之一,对学好语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如列宁所说:“想象是极其可贵的品质。”
同时,教师还应在课下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讨论,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阅读进展,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长此以往,学生们会将阅读视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一件“乐事”,也将会自觉阅读,爱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