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飞
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第二小学 广东肇庆 526600
摘要: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是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的重要方式。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是一个活泼生动、富有个性并且主动参与的过程。数学学习和实践活动存在紧密关联,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提升其数学能力以及核心素养。所以,我对提升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当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展开探究。
关键词:低年级;动手操作;有效性
前言: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时,适当的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够让学生历经知识具体形成过程,促使其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以及掌握。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较强,抽象逻辑思维较弱。课堂中进行动手操作期间,需要学生进行手脑并用,这是解决他们形象思维和抽象知识之间矛盾的有效手段,可以促使教学效果有效提升。为此,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当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展开探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做好动手操作前的准备
若想对课堂教学实际效果加以保证,教师需要做好动手操作之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教师需整理好适合低年级动手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并对本班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能力等加以了解,把他们的兴趣爱好当作依据,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又适合他们操作的的教学内容引导其进行动手操作,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进行动手操作。其次,教师还需准备相应的教具,以备在必要时教师在课堂之上进行使用。教师也要让学生在课前准备相应学具。最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前进行预习,以便学生在课堂之上更快进行学习状态,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有效提升学生课上动手操作整体有效性。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课前我要求学生准备好几张长方形、正方形纸和小剪刀,以便学生在课堂中剪对称图形时所用。多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是为了让学生折一折,找一找正方形、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到有的图形的对称轴不只一条。课前准备好了操作所需物品,课堂中的操作才可以顺利进行。
二、选择价值性高的内容进行动手操作
实际教学期间,并非所有内容全都适合学生动手操作,也不是每一节课全都需要学生进行操作学习。就操作难度来说,数学教师需选择适合学生,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内容[1]。就操作内容而言,数学教师需满足教材提出的具体教学要求,也就是可以对教学内容具有的本质与特点进行恰当反映。动手操作不能由数学教师包办,同时也不能一味全都推给学生,教师需重视动手操作的具体目的以及难易程度,对操作对象进行合理的选择。
例如,在刚进入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个例题15-9=?,由于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学生无从下手,用他们最基本的数手指的方法,手指又不够数。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先拿出一捆(10根)又5根小棒, 问学生:“怎样从15根小棒里拿走9根呢?从5根里够拿吗?”学生看着1捆又5根小棒,纷纷得出结论:从5根里拿走9根是不够拿的,就要把整捆小棒拆开来拿走9根。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拆开整捆小棒,从10根小棒里拿走9根小棒,剩下1根,剩下的1根和5根合起来是6根小棒。借助拆一拆、拿一拿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对“破十法”进行形象理解。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操作过程,使学生从直观形象的知识进行内化提升,明白“破十法”的算理。这个内容的难度适中,符合教材要求,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当节课的知识点。
三、对教师语言指导进行优化,明确操作目的
课堂教学当中,数学教师属于引导者以及组织者。进行动手操作之前,数学教师需对探究性的课堂问题进行设计,调动学生的操作欲望,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进行操作期间,数学教师需用明确语言来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怎样做”,积极引导学生把观察与操作进行有机结合。而且,教师还需鼓励学生站在不同角度展开创造性的操作。如此一来,学生在离开学具以后,依然可以在大脑当中留下完整、准确表象,进而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以及抽象概括。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我让学生拿出三角尺,说:“闭上眼睛,摸一摸角,角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经过亲自摸,纷纷举手回答:“角是尖尖的,直直的。”在教学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把角的两边拉开,角有什么变化?把角的两边合拢,角又有什么变化?试一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序地进行操作,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这样一来,可以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以及掌握,帮助其对难点内容进行突破[2]。
四、积极培养儿童良好操作习惯,对操作效果加以保证
低年级的小学生活泼好动,动手操作又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实际动手操作中他们会显得特别兴奋,这往往会忽略了对操作的要求、操作的目的,容易出现乱乱哄哄的现象,看起来学生很积极操作,其实收效甚微。为了提高操作的有效性,教学期间,数学教师需着重培养学生良好操作习惯。为此,教师需耐心讲解数学学习当中学具具有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了解准备学具必须认真,动手操作期间要细心,保持桌面整洁,对学具进行有序收藏。教学之前,数学教师需提前告诉学生准备何种学具,并且指导学生自行制作一些学具,例如小棒,利用硬纸片剪出圆形、三角形以及正方形等。实际操作期间,数学教师需让学生认真听教师要求,观看教师进行的示范操作,积极引导学生对有关知识进行理解以及掌握[3]。比如,开展“找规律”教学之前,教师可让学生准备圆片、正方形、长方形各几张,将这些学具装到信封当中。当教学开始以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把信封放到桌角,当没有提出摆一摆这个要求之前,不要随便去动信封,要安静听讲,等到教师说了“开始”以后再进行操作,摆出有规律的图案。一些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可以快速摆出有规律的图案,一些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很长时间才能摆出相应的图案。此时,教师可以让速度较快的学生帮助速度慢的同伴。每次操作完之后,数学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学具快速收起来,在无操作需要之时不要看,也不要触摸,以免影响后续的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在动手操作期间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对所学知识进行认识、理解以及掌握,在其余时间全神贯注的进行学习,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结论:综上可知,动手操作是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小学低段教学当中,数学教师需对操作时机进行把握,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有序的操作活动,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当中对数学知识进行主动探索。更能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以及扎实掌握,有效提升其学习效率,也使数学课堂充满了活力。
参考文献:
[1]於慧燕.运用操作活动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问题分析[J].考试周刊,2020(89):99-100.
[2]刘丽环.运用操作活动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20(20):166-167.
[3]魏秀蓉.运用操作活动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7(6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