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物理教师如何提高幼小衔接质量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   作者:王芳
[导读]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普遍反映“物理难教”,学生也普遍认为物理难学

        王芳
        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胜泉初级中学校王芳  邮编:614000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普遍反映“物理难教”,学生也普遍认为物理难学。出现“物理难学,物理难教”的这种现象原因就是初高中物理出现了“高台阶”也就是说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存在问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台阶”,如何搞好初高物理的教学衔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
        初高物理出现台阶的原因:
教学目标的不同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物理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文化素养,而高中物理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志趣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同
        初中物理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只要求初步领会及简单运用;而高中物理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要求对知识的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而要知其所以然。初中各模块的知识交叉较少,而高中各知识点的联系比较紧密,学习走向知识网络化、系统化。例如动能、重力势能,实际上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接触,但仅仅只是要求知道它们的决定因素,而高中物理中则从定义、决定因素、它们的关系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并要求能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具体物理过程中的能量问题。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的不同
教学方式上初中教师对重点概念、规律教师反复强调,没有重视知识的生成、渗透和方法的引导 。高中老师注重方法的点拨而"稍轻视"不断地反复多次。学习方法上初中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老师在课堂讲授和一定量的习题训练,大多数学生主要是靠死记硬背知识点和公式在习题的反复训练就可以获得高分,欠独立思考能力,不会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而高中教师不可能像初中教师那样讲清讲全各类问题和方法,学生如果只是上课听老师的讲授还远远不够,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对学过的知识点有较强的理解力,理解后再记忆,并能将学过的知识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刻理解物理原理。
如何实现初高物理衔接使学生在进入高中后能更好的学习物理,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
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的思维可能还沉浸在上堂课,注意力不够集中,如果教师在这个时间段,根据要讲的内容,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比如,在讲“升华和凝华”一节时教师以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引入,实验过程的视觉冲击,就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前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学生观察实验过程碘的状态发生了哪些变化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再比如在讲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时,让学生做做“吹不开的纸片”“吹不掉的乒乓球”实验,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实验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很自然的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第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其自主学习意识。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教师(特别是初二教师)教学中要指导好学生的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改错等环节。同时,老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一些难度稍低、可读性较强的章节, 釆取学生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电压表的正确使用方法”时,由于学生有电流表的正确使用方法的铺垫,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电压表的使用说明书”交流讨论电压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与电流表正确使用方法相比较,最后教师进行点拨,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当学生拿到试题时先不要急于解题,而应仔细读题,注意分析“关键字”,找出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排除干扰信息,确立研究对象和物理情景,运用示意图帮助理解题意,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寻找物理对象变化过程中满足的定量和定性的规律,直至解决问题。
最后老师还要指导好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新课学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单元总结,画出知识结构图。这样不仅可以克服遗忘,而且可以将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第三、课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习题课中多抽取学生回答问题,即使学生错了也不要紧,看看他们做题的思路,从而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做题,做题时要认真的思考,要明确做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检査学习的效果,通过做题检验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查漏补缺,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
第四,引导学生做好物理分组实验。
学生动手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会体会和尝到“发现问题”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后”的喜悦,从而提高兴趣、增强信心、增强学习的欲望,进而激发学习动机、转化为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
第五,指导学生阅读物理教材(包括教材后边的科学世界),有条件的学生可以读一些科普类的书籍。
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对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重要内容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


参考文献《中学生数理化·教研版》2010年第09期
《调心态、重方法提升初高衔接质量》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马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