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方宁
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初中部 723100
摘要:时下不少中学教师在学生犯了错之后,就第一时间要学生把家长叫来。“叫家长”似乎成了不少班主任教育学生的一招“杀手锏”,解决棘手问题的一根“救命稻草”。诚然,“叫家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家校联合的教育手段,但如果滥用或者错用往往会适得其反。中学教师应该在日常德育工作中,善用“叫家长”的办法,让“叫家长”这一手段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教育;家校联合;青春期教育
教育,大致可分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主要功能是营造大的氛围和导向,但不能解决某个孩子的具体问题,于是人们就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上做文章。可是,现在的父母,大多都忙着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环境,却忽视了家庭教育,甚至完全把教育的重担放置于学校的肩上。殊不知,学校的教育,课堂的管理,要是缺少家长的帮助,无异与蜀道之难。十九大报告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很多中学教师都在日常德育工作中改进了工作的方法和教育的手段,也取得了很多不多的实际效果。在中学德育工作中,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们,中学教师应将“家校联合”思维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紧紧围绕“为学生成人成才奠基,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为理念,坚持“校园环境抓盲点、家校联合教育抓亮点”的工作方法,努力达成“以德促学,以德助学,以德助教”的德育教学目标。
道德最为核心的就是情感,如果失去了情感道德,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将会出现很多问题。教师除了要让学生了解知识外,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积极的态度。在德育工作当中,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发展。中学阶段的学生对外界的探索欲是相对较高的,也有着极其强烈的好奇心,而和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就是教师,所以,学生对外界获得认知最直接的途径,就是要通过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以及崇拜的榜样,而教师的人格魅力还有一言一行,对于学生都有可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进行中学德育教学,特别是情感教学当中,无论是对教师的人格品质,还是道德情感的要求,都是相对比较高的。在教学的过程里,教师要充分的发挥出其亲身示范作用,对自己必须要严格要求,要能够始终坚持为人师表,让自己拥有比较高尚的人格以及品行。通过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传授学生课程,通过自己的热情来感染每一个学生。
教育学中有一种方法叫Elaboratedcode&Restrictedcode(‘详尽的解释性教育’和‘限制性教育’)。作为学生来说,其实除了需要知道不能做什么,更需要知道为什么不能做。作为成年人我们很容易会忽视一个细节:对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习以为常的事情习惯用‘可以’和‘不可以’去做简单的答复。但是在未成年人的世界里,他们没有我们的阅历,这些大人们习以为常的概念他们根本就不了解,却被强迫不能去接触,久而久之他们会产生抵抗情绪,再进一步,则会慢慢内化到性格中形成一种拒人于门外的孤僻暴躁性格,这就是一种病变。‘解释性教育’和‘限制性教育’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在教育过程中都需要意识到的一种‘技巧’。
比如说,不能让孩子过度使用电脑上网,“限制性教育”就会说:不准上网,不准打游戏;但“解释性教育”则会讲:电脑和互联网络应该成为促进学习进步的工具,过度使用电脑上网不仅会影响视力健康,频繁地使用电脑和网络进行游戏娱乐活动会荒废了学习。自然而然对前一种,孩子过后还是会继续偷偷上网,并且会刻意回避家长,但是后一种则会让孩子在使用电脑与网络辅助学习与适当娱乐中做出有益权衡。
青春期是大脑发育的又一个高峰期,为了孩子的身心成长,我们要从安全、营养、睡眠、运动、情绪等方面满足孩子的需要。当下有许多家长,往往过分看重智力培养与考试成绩,而对道德品质修养漠不关心,只要孩子学习好就“放心”了,就把孩子当“小皇帝”供养着,言听计从,过度溺爱。久而久之,即容易形成冷漠自私、个人主义严重的心理倾向,道德修养差,以至连父母的养育和苦心也视若无睹,不但不感激,反而极度反感,丧失了感恩之心。尽管我们一直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学校作为培养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场所,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德育教育,片面强调抓智育和升学考试。而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良好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被忽视了。由此,现在许多学生自私自利严重,不懂关爱、感恩他人,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针对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家长、考试应共同努力,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运用正确的方法改善青少年的思想品质修养,扭转道德教育的颓势。
如果说成绩决定孩子走得远不远,那么,品行、道德则决定他走的方向对不对。若方向错了,走得越远,后果越严重。有句话说:无知识的道德很可怕,无道德的知识更可怕。成绩很重要,但绝不是人生的前提和唯一。拥有知识,却放纵自己的私欲,只会因其身居知识的高度和地位,给社会带来更大的杀伤力,给不如他的人,带来更恶劣的示范力。经常听到有家长很不解:为什么有的老师总喜欢叫家长来学校,有什么事学生和老师一起解决不行吗?是呀,如果事情能和学生顺利、和气解决,谁还愿叫家长来学校,莫不是吃饱了撑的吗?一般叫家长(学生监护人)来学校的往往都是孩子的班主任或校分管德育的领导,实在是万不得已。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难免会叫家长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孩子,这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当然,动不动就叫家长来学校也确实会让家长恼火——不管脾气多好的家长。如果时值该家长正忙或心情不好时,说不到还会骂骂咧咧,或与班主任争吵。这时,老师一定要理解,千万别与之争吵:再有理,一争吵就没理了。老师之所以打电话通知家长到学校,肯定是遇到了很棘手难题,可能还非得家长来一趟不可。没有老师喜欢叫家长到学校来,而是该家长的孩子在校的表现太差,经过老师耐心的教育后,效果不明显,甚至根本没效,不得已才让学生家长到学校来:一方面让学生家长了解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另一方面是想让家长来配合老师共同教育好孩子。还有,学生在学校无论是和学生、还是和老师发生矛盾,这学生是唯一的当事人,如果学生能够主动承认错误,向当事的另一方赔礼道歉,老师肯定是不会通知家长的。以前通讯没这么发达,叫一次老师来学校不容易;现在有的家长、学生其实不好说话,不叫家长过来,老师心中有疑虑—万一有个争吵,起码旁边有个证人。而且有时候叫家长来现场也是必须的、可以有,毕竟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在很多问题上不能绕不开家长,比如学生打架或被打伤了,涉及到医疗费用,或者是原则性的错误,比如有个学生在上自习课的时候玩手机,班主任要求学生上交手机(老师绝对有权利也有职责这么做),结果该生死活不肯。再僵持下去已没有什么意义,老师收缴学生手机的主要目的是不让他手上有手机—否则会时刻想着玩手机。
当然,也不是每次叫家长来学校都是因为学生犯了错误才叫。有时,在目标一致的时候家长也很愿意来学校和老师聊天,配合学校教育。这也包括开家长会,一般期中考试或学期结束都会有。有的也是因为缺材料,比如:转学证明、困难补助申请或一卡通账号等。还有毕业班的分流问题,动员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去职中学习,以后能拿高中或大专文凭,更能学一技之长,这些也需要家长来学校一起合计,最后达成一致目标。其实不是老师喜欢叫家长,毕竟有学校接触不到的时间段,家长也有监护人的职责。总之,只有家长和学校围绕同一个目标前进的时候,家校之间的联系才会紧密,家长和老师之间才能形成合力,共同育人。
参考资料:
1新形势下提高中学教学管理水平及科学化管理思考[J]. 陈永嘉.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11).
2 家校协同,建设家庭教育学习共同体[J]. 罗锦虹. 中国德育.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