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   作者:    郑邦娟
[导读]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学习中,应用题往往是学生感到最头疼的问题

        郑邦娟
        重庆市綦江区郭扶小学 400000
        摘要: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学习中,应用题往往是学生感到最头疼的问题。应用题主要分为数学应用和实际应用两大类,分别考查学生对数学数量关系和数学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掌握程度。由于应用题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因此一直是学生的学习难点和教师的教学重点。本文主要分析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策略
引言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检验学生数学知识、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性题目,学生在应用题解题能力方面显示出的差异性标志着他们数学水平的高低。所以,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
一、当前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缺乏趣味性
        数学应用题本就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他们在理解题干时经常会出现思维混乱、思路阻塞等情况,这些情况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十分正常的。而教师在应用题的讲解过程中往往容易将语言模式化,没有使用通俗的语言为学生讲解,进而导致学生的思维难以被教师调动起来。如果教师的语言加入一些趣味性,学生的心情愉悦,头脑也会变得更加清醒,理解起应用题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二)学生过分追求格式化解题过程
        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多种多样,往往题目是单一的,但是解题方法却有很多。可是在今天的教学中,学生往往更加重视自己的数学成绩,他们放弃了钻研更多的应用题解题方法,转而追求将参考书或答案中格式化的解题方法背诵下来。长此以往,学生面对其他种类的应用题时,将会很难突破固有的解题模式,他们的思维失去了活性,很难将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解答问题,在众多解题方法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一直以来,教师和学生在应用题解题方面都非常重视。但是,在应用题的解题教学中,往往存在教师教学难,学生难掌握的现状。随着知识深度和难度的递增,一些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在数学应用题的学习中陷入“差─怕─更差”的怪圈。数学基础好的学生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持续获得正激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这也更加说明了,激发学生对应用题的学习兴趣,是培养解题能力的前提。应用题不是简单的文字表述和问题的罗列,教师应在题目的讲解、分析等方面,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和创新多变的教学形式,不断激发和维持学生对应用题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生活化在应用题上的教学方法就是让题目更贴近生活。应用题的内容贴近生活,或者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应用题建立联系,都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

如在考查六年级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要在讲解应用题时,准备生活化的教具,一个盛满水的方桶,一块长方形的蛋糕等,结合题目,现场演示蛋糕的横切面变化后,体积发生的变化;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方桶中水位线变化后,桶内水量的变化等。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传授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思维方法,从而形成系统严谨的解题步骤。经过仔细审题、确定问题、找到所考查的知识点、从问题推导计算过程,最终达到又快又准解决应用题的目的。比如,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将长20cm、宽16cm的纸板剪成大小相同的最大正方形,能剪多少个?针对这样的题目,教师要为学生讲述利用系统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第一步,审题,清楚题目要求;第二步,画图,应该怎样剪,进行问题倒推;第三步,求20和16的最大公因数;第四步,沿长和宽各能剪几个,总共能剪多少个。这样的系统思维方法适用于任意类型的应用题。
(三)加强数学基础知识教学
        在小学高年级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由于需要涉及的计算与应用题相对较多,为了能够促进小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确保学生可以正确解答数学应用题,教师应该加强对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视,这样有利于优化各个环节教学,促使小学生高效将数学问题解答。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开展数学教学时,需要事先让学生充分理解基础知识,并且需要将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细致的讲解,确保学生可以有效掌握,灵活地将基础知识应用到数学问题解答当中。
(四)数形结合的应用
        在小学高年级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无法有效提升,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高效培养高学生应用题解答能力,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适当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将抽象化数学语言转化为比较直观的数学图象,同时也可以将数学应用题中的图象转化为简单易懂的数学语言,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从而起到降低数学应用题解答难度的作用,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多帮助。例如,在实际讲解《圆》的应用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题干中的知识建构圆的数学解题模型,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把数学应用题中圆的图形转化为数学语言,从而高效将问题解答。如“城市的转盘直径为10米,需要在它周围修建四条5米宽的车道,问车道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解答这道习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事先引导学生将题目中的数字提取,并利用这些信息构建直观形象的圆形图形,促使学生能够直观地对问题进行解决,提高解题效率的同时,促使学生对这种类型应用题的解答技巧有着充足的了解。而且在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过程中,还应该做好全面分析,实时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针对性教学方案,不断创新应用题解答形式,帮助小学高年级学生掌握数学应用题解答方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高年级更是学生形成理性思考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养成严谨认真习惯的关键期。所以,作为本阶段数学教育工作者要在充分了解高年级学生学情的前提下,不断研究本职工作,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通过数学应用题的解答教学来验证自己在数学领域的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的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超越的好学生。
参考文献:
[1]彦琴.试论提高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的能力[J].成才之路,2018(13).
[2]王利勇,潘金花.试论做好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7(7).
[3]罗林恒.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培养措施研究[J].速读旬刊,2017(5):2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