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提升素养——谈中学历史学科育人的有效落实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   作者:欧仁平
[导读] 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其中最为鲜明的指要就是在历史的学习中

        欧仁平
        资兴市第二中学 423400  
        摘要: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其中最为鲜明的指要就是在历史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立德树人的良好素质。初中生已经有了自身的主观意识和素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全方位的为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个阶段的学习探索都在推进新课改,拥抱转型。使得历史学科的地位已经可以和语文、数学等重要学科相持平。不论哪个学科的发展,都是要找到与其对应的核心素养,这才是最重要的。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是不分主次的,只有健康心理、健康认知,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符合时代的需求。
        关键词:立德树人 ;中学历史;落实
        一、引言
        随着当前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会受到教育体制以及教育发展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学习的重心放在了考试以及答题方面,使得学生的成绩很难提高,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让课堂教学更加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更为丰富有趣,以此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让学生随着接受教育的程度,学生的素质更高。
        二、教师立德树人的教育认知
         教师是学生灵魂的灯塔,甚至教师的言行举止,会时刻影响到学生的教育和学生的思想,正如,笔者在每一次书写历史教育反思以及教育文案时,会无数次想起自己的历史老师,这种教育观念,甚至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生的,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知到知识教育的价值和必要性,另一方面,教师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一个精神高贵的灵魂,会让学生不论面对学途的失意,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依然是在对待历史中中华民族遭受的残害和欺辱,都能客观公正的看待,从而将这种思想转化为不竭前行的力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人生摆脱“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被动局面,而不懈努力,这才是积极向上的人生。前两天,在过去的第26个世界读书日活动中,有读者推荐了《史记》作为人生的必读书籍,由此可见,读书对人生的建设是意义非凡的,历史对人生的建设更是具有显著的特点。如果一个狭隘的学生长期受困于教学的问题,那么不仅对成绩难以提高,还会对历史教师的教学产生厌倦感,由此可见,教书,育人不可分割,融为一体。
        三、立德树人的实施策略
        (一)基于历史实施教学的正念引导
        比如说,在人教版八年级的历史教学中,关于戊戌变法这一章节。

对于传统的历史教学,很多学生会对历史的发展报以愤怒,怨恨历史人物的木讷与落后,认为学习历史的落后思想对自己而言,没有任何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的引导学生将关注点放在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上,因为,历史的学习对学生了解人类的发展与变迁是非常有必要的,唯有学生不断的从根源以及历史的变迁中,才能知道历史的意义与价值,而当下的每时每刻,都是在见证历史与变迁。人类即历史。
        (二)重视历史积累,强化学生历史思辨能力
        历史育人培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指的是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历史知识累积,提炼出了能帮助学生自己学习生活的能力,大多数指的是,学生对于历史教材的悟性、思考和总结能力。在这样的需求下,教师通过初中教材的学习,帮助学生由点及面,侧重于核心素养的培养,[1]而不仅仅是将目标放在考试成绩的得分上,例如西安事变,这起事件的起因,是全国面临着抗日的紧迫使命。这时,国民党和共产党还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为了争取早日抗日,减少对人民百姓的伤害。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此时应以大局为重,但蒋介石到西安后却督促张杨继续进攻陕北红军,在两位大将的劝阻下,蒋介石对联共抗日一直不同意。因此导致了1936年双十二事变,两位大将对蒋进行扣押。而蒋介石被抓的地方就是在陕西临潼骊山的一个洞里。结果就是蒋介石接受先停止内战,和共产党共同联合对抗第一敌人,内战停止,共同抗日。这个事件对于历史的意义就在于,从时间和历史行为上结束了十年的内战,达成了抗日民族战线的统一。这个时间对学生的启发是非常重要的,借用传统文化的古话就是攘外必先安内。这个历史事件延伸出来的教育意义就在于,第一对不管是自身健康方面的身心和谐,还是对外方面的目标实施,自身协调一致和自身的内求是最重要的。而学生也能充分认识到我国党的路线之所以一直提倡永远跟党走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说,日常要和自己班级的同学团结一致,将来要热爱自己的祖国,不做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才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更要借古惜今,了解到和平生活的不容易,这才是通过历史学习带给学生的正确价值和能力。
        (三)立德树人教育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和兴趣特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他们自我个性张扬,喜欢展示自己,让别人更多的关注自我,因此学生要努力学习,尽可能的教师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心声,多把自己的知识分享给他人,赢得别人的掌声与赞誉。[2]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这样才利于学生在在自我反思与学习中不断地加强自身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随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会更加的有效果。新课程的需求是让学生更好的发散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知识的拓展,而不仅仅是每节课保质保量甚至拖延下课时间讲完规定的知识,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更多的植入课外知识,对相关的事件进行拓展才能从多方面帮助学生学到知识,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以此多层面的实验德育树人,深入地挖掘到历史知识学习的潜能,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将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养分。
        总结:历史课在众多的学科中本属于趣味性极强的一门学科,但仍需要教师的不断发掘,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立德树人的素质,实现对学生更强的素质培养,将体育教学推向新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小芬.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文理导航,2017: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