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建勋 刘辉 梁影影 李振霞 张凯 刘洁
鹿邑县高级中学 河南 周口 477200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科核心素养依然成为现代教育教学工作研究的热门课题。同样,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也是体育教育教学研究的焦点话题之一。本文将以发展高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探讨高中体育教学的策略与方法,达到充分挖掘体育教学育人功能的目的。
关键词:运动能力 健康行为 体育品德 教学策略
2016 年,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7 年,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基于该核心素养体系和学科价值,凝练出本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学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更加突显,育人目标更加明确。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如何通过课程的独特价值,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广大体育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本文将围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展开讨论,寻找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1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分析
要深刻理解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我们必须弄清楚素养、核心素养的概念,指导体育教学实践。素养,一般来说指的是一个人的修养,所谓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包括人的自身品质、举止言行、知识水平以及能力等方面。核心素养则可以说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沟通宏观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纽带。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领域的一门学科,和其它学科一样承载着育人的功能,以及在学科结构上的特殊价值。《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此三个方面相互联系、彼此影响,指导体育教学实践,把握体育教学方向,对体育教学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引领性关键的作用。
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尽管我国的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教学效果未能达到预期。
2.1新的教学理念渗透不够,学科育人功能有待充分体现
新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流于形式,体育教学内容刻板,教学方式单一不变通,没有充分挖掘体育学科的核心价值,教学过程不能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对学生体育运动专长的培养系统性不强,有的甚至教学没有计划。有些学校或体育教师还保持着传统的“一只哨,一个球,学生高兴,老师自由”的体育教学观念,体育教学理念的守旧束缚着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很难体现出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优秀品格也得不到提高。
2.2教学教材内容低级重复,学生运动特长很难系统形成
高中体育教学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的系统规划,高中教学的办学水平大都以升学率作为评价指标,而体育教学效果很难从升学率方面的到体现,学校很少会去花费精力和经费去研究体育教学。加之,高中学校的器材场地往往匮乏,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他们只能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资源进行教学,教学内容经常会出现简单重复的现象,形不成学习系统和运动特长。
2.3教学方法僵化、刻板,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水平差强人意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仍是现代体育教学的主流方式,从开始部分的集合整队,准备部分的热身练习,到基本部分的课堂主要任务和内容,再到结束部分的放松练习和课堂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仍然是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聆听,然后根据教师的提示学生进行练习等一系列的课堂程序。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教学模式固定,难以适应新的教学理念,致使教学目标片面化,达不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培养学生优良品格的教学效果。
3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明晰高中体育教学发展方向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将为我们的体育教学明晰方向,为我们体育教学改革发展明确目标。
3.1提高学生运动能力是体育教学的基础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运动能力包括体能发展、技能运用和认知提高等方面,还可以分为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两种形式。在常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年龄阶段、水平特点、身心特征等方面,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侧重的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体育教学的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其他核心素养的基础。体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学段水平和运动技能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达到提高运动能力的效果。
3.2养成学生健康行为是体育教学的核心
健康行为指人们为了增强体质和维持身心健康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健康行为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个人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这也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是体育教学的核心问题。
3.3培养良好的体育品德是体育教学的基本保证
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或竞赛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体育品德包括: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体育品格三个方面。体育品德是发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保证,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是充分发挥体育德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4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教学策略与方法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围绕体育学科素养开展体育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发展体能,在课堂上学习技能,在竞赛活动中学习体育知识,在学练时培养运动兴趣。
4.1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促进学生的体能发展,发挥体育学科的独特功能
体能发展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运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功能,是发展体育学科素养其他能力的基础,体育课如果没有体能发展也就失去了课程本身存在的意义。体能是人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包括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个因素,它们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影响着体能的整体水平。发展体能的教学手段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人体生物学结构以及所要学习的体育技术特点,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强度和密度,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提高体育锻炼效果。
4.2科学合理规划体育教学目标,注重学生技能的学习,讲求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高中阶段,学校应该根据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规划设计切实可行的体育教学计划,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特长选择体育项目学习。教师要因材施教,这里所说的因材施教的“材”通常指学习的主体“学生”和学习内容“教材”两个方面。也就是说,一方面,体育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根据项目技术特点进行设计教案,实施教学。
4.3不断学习更新体育教学理念,尝试课堂教学新方式,开展灵活多样的竞赛活动
立足当前体育教学现状,高中体育教学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接纳新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重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开展灵活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竞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巩固学生的运动技能,发展学生体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在竞赛中体验成功与失败,磨练意志品质。
5结束语
本文围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开展的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明确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方面,我们更加清楚了“体育与健康课应该是什么样?体育教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如何培养?”等一系列问题。讨论了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理念的落后,教学教材内容的质量不高,教学方法不够开放,课堂练习强度和密度较小,教学竞赛逐渐淡化等问题。建议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体现出体能发展、技能学习、竞赛活动和运动兴趣等要素,充分发挥体育课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7)[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5-7.
[2]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DB/0L].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361439?fr=Aladdin
[3]赵富学,王云涛,汪明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进展及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1):128-137.